——記密山市第一中學退休教師許德仁
編者按:
2014年《雞西日報》開設“五老風采錄”專欄,講述了“五老”人員常年為青少年健康成長而思考著、忙碌著,他們身體力行,無怨無悔,不圖回報,始終保持著昂揚的工作熱情,該專欄真實反映了我市關心下一代工作中的新動態、新典型、新經驗,得到社會各界好評。今年,本報繼“五老風采錄”之後,特開設“大手牽小手共築中國夢”專欄,編發我市廣大老乾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關愛培育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先進事跡,及大手牽小手、老少共樂、共建共育等方面的感人故事,繼續向社會展現“心系國家、情鑄未來,主動作為、樂於奉獻”的“五老”精神,傳遞社會正能量——
人過七十,稱之古稀。累了大半輩子,本該歇歇了,可密山市第一中學退休教師許德仁卻在傳承民族音樂的道路上,背著樂器,拖著一條殘疾的腿踉蹌奔走著。他用巴烏,用二胡,用葫蘆絲;用堅守、用摯愛、用奉獻彈奏出“老驥伏櫪、壯心不已”的“大美”音樂。
執著的許德仁。今年72歲的他原是密山市第一中學音樂教師,2008年退休。七年來,他退休不退崗,開辦家庭樂器輔導班、假日課堂培訓班,從事音樂教學整整46年,佔去了人生的大半時光。他整日嘴裡哼著樂曲,手裡不離樂器,睡夢中也時而在彈唱中醒來。
堅強的許德仁。因患小兒麻痺落下殘疾,他走路一瘸一拐的。但他常說:“身體殘疾,精神不能殘疾;身體殘疾,知識不能殘疾。”許德仁克服行走不便,到密山市楊木鄉中學、黑臺中學、農墾牡丹江管局中學給師生輔導樂器。“許老師坐大客車來這裡教學,一坐就是一小時。冬天雪大路滑不方便,經常摔跤,可他從不抱怨,有時在這裡一住就是一個星期……”楊木鄉小學校長謝富貴說。如今,許德仁在密山市蓮花社區二樓開辦了“假日音樂課堂輔導班”。雙休日,他從家到社區來回要上下幾十個臺階,往返兩公裡的路。走路還勉強,上下樓很費勁,得扶著扶手走,那一瘸一拐的背影,引來的是大家贊許的目光。
無私的許德仁。別人辦班收費,他辦班免費。不收錢的培訓,讓那些靠辦班掙錢的人嫉妒、不滿,他時常遭人白眼。他的免費班,讓不少收費班無利可圖,卻給家長減了負。他不僅不收錢甚至還搭錢,給家庭困難的孩子送電子琴,送葫蘆絲,送譜架,按著不同年齡段自己編制樂譜教材,分發給學生,分文不收。
認真的許德仁。“我一生酷愛音樂,音樂就是我的生命。一日不彈,一日不唱,一日不快,”許德仁闡釋了音樂對他人生的重要。他認為是各民族音樂組成了世界音樂,是世界藝術語言。民族音樂特殊性在於曲調抒情、感人、優美,是其他音樂無法比擬的。“我要用民族音樂演奏主旋律,吹響正能量,以此繼續釋放‘夕陽’的熱度。”他堅定地說。
密山市的民族樂器曾經是空白,1982年,許德仁第一個引進葫蘆絲樂器;1981年,他第一個免費辦班培訓學生。音樂方面“纔高八斗”的他,在密山彈響了民族音樂這根“弦”。回想剛剛普及民族樂器那段時間,他滿臉苦澀。在不足70平方米的家裡辦班,他成了宣傳員,到學校“招生”、到社會“招生”,學額幾人。培訓學校樂隊、廣場樂隊,引領有音樂天賦的孩子,發揮潛能,學額幾十人。家裡裝不下了,蓮花社區被他的精神打動,提供兩間教室,許德仁辦起了“假日課堂培訓班”,分中班、小班,那裡的學生最小的7歲,更有70多歲的老年人。一位老者曾說:“到假日課堂找樂,學知識,延年益壽啊!”
自豪的許德仁。46年的音樂生涯,給他留下辛苦的同時,更多的是收獲。他教的學生有的考上了哈師大音樂系,有的考上了中央民族學院音樂系。2000多名學生接過許德仁民族音樂的接力棒,繼續薪火傳承著。他的學生,密山市文化館館長、教授孫迎春在密山市民族音樂上繼續領跑,辦班培訓,一批批民族音樂歌手、演奏家脫穎而出,成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主力軍。
許德仁說:“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強。我的名字叫德仁,就是用我的“德”載物,用我的“仁”育纔。我一生用“德仁”,給民族音樂助力,為普羅大眾育纔,一息尚存,此志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