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先網後臺』、『網臺同步』等新的播出形式,互聯網與電視已經趨於融合。技術的進步促進媒介形態的更迭,視頻網站越來越多直接介入內容生產當中,電 視臺與視頻網站之間的相似性已經多於差異性。正因如此,有行業大佬在今年4月提出了『劇集』的概念,用以概括當下不同的劇作類型——優酷視頻的導航欄上, 『劇集』一欄已經取代了傳統的『電視劇』一欄。
網劇『精品化』,不再是電視劇的陪襯
暑期過半,電視劇熒屏似乎稍顯寡淡,亮點不多。古裝劇《楚喬傳》、《醉玲瓏》雖然播放量驚人,卻陷入了劇情老套、平庸的窠臼;現實劇中唯獨一部《我的前半生》獲得了收視率和話題度的雙豐收;之後各大衛視接檔的劇目基本沒有掀起太多波瀾。
相比之下,同期的幾部網劇卻獲得好評無數。《河神》的創組班底無一流量明星,但憑借故事和大片質感的畫面獲得好評;《春風十裡不如你》的兩位主演仿佛是從書中走來,周冬雨被原著粉稱贊『乾淨得好像一陣微風』。
不僅如此,網劇的攻勢正愈加猛烈。據統計,暑期檔下半場還將會有12部新劇陸續上線,其中既有『劇二代』如《無心法師2》,也有觀眾翹首期盼的 《鎮魂街》、《白夜追凶》。這些劇集都具有明顯的共同特征——『大片化、精品化』。事實上,仔細回想,網劇其實提供了近兩年國產劇中為數不多的精品佳作。
雖然今天某些網絡劇的質量已經遠超電視劇,但網劇背負的『粗制濫造』的標簽並沒有消弭。追根溯源,『電視劇』這個詞誕生於電視為王的大眾傳播時 代,相比於網劇獲得了時間上的先機,獲得了投資、制作的先機,繼而獲得了影響力上的先機。這也使得在觀眾的觀念上先入為主,認為電視劇是『正』,網絡劇只 能為『副』為『補』,電視劇總要優於網劇——這樣的觀點無疑已經過時。
技術革新、政策調控影響內容生產
以播出平臺作為分類方式區分電視劇、網劇的方式,逐漸跟不上適應新媒體時代。伴隨著『先網後臺』、『網臺同步』等新的播出形式,互聯網與電視已 經趨於融合。技術的進步促進媒介形態的更迭,視頻網站越來越多直接介入內容生產當中,電視臺與視頻網站之間的相似性已經多於差異性。正因如此,有行業大佬 在今年4月提出了『劇集』的概念,用以概括當下不同的劇作類型。很快,優酷視頻的導航欄上,『劇集』一欄已經取代了傳統的『電視劇』一欄。
『劇集』這樣的新概念當然需要高質量的自制劇作為基礎。與之相匹配的是,許多網劇正在獲得資本、優秀制作團隊、優質IP的認可。當下,越來越多 傳統的電影、電視劇制作團隊,電影導演開始入局網劇,正午陽光、新麗傳媒等公司已聯合視頻網站制作多個爆款,當下正在熱播劇集《河神》的制作班底全部來自 於電影《尋龍訣》。陳可辛、周星馳、馮小剛等知名電影導演在近期也紛紛宣布加入網劇制作陣營。高質量的精品大劇即將遍地開花。
與此同時,從最近下發的《關於把電視上星綜合頻道辦成講導向、有文化的傳播平臺的通知》可以看出,近些年來廣電總局對於衛視頻道的整體調控思 路:輕娛樂,重文化。三季度的衛視頻道,多檔文化類、科技類節目已經上線播出。換句話說,未來的電視平臺將會越來越注重公共職能,電視劇的娛樂色彩也將逐 漸減弱,挑起娛樂屬性大旗的顯然會是視頻網站。
由此觀之,我們是時候給『網劇』以新的理解,新的期待。
『網劇』那些年:從粗制濫造到反向輸出
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電視媒體的霸主地位還不可撼動,視頻網站砸錢買版權,卻不過是電視劇的播放器而已。伴隨著網絡視頻用戶飛速增長,視頻網站的渠道和平臺優勢凸顯,盈利新模式亟待開發。
發軔於2010年前後的網劇,一出世便帶上了『低成本』、『零明星』、『粗制濫造』的標簽。彼時,網絡劇題材單一,以『輕喜劇』為主,難免段子 單調,劇情注水。伴隨著各個視頻網站在該領域的重點投入,網劇在2014年迎來數量上的井噴之勢,全網播放網劇共205部。到2015年,網劇總數335 部,總集數達4980集,類型也從喜劇擴充至各類題材,包括穿越劇、青春劇、靈異劇、懸疑劇等。
雖然網劇整體質量依舊參差不齊,但各大視頻網站逐漸都有了高話題、高口碑的網劇代表作,如樂視視頻的《太子妃昇職記》、愛奇藝的《餘罪》、《最 好的我們》,搜狐視頻的《法醫秦明》,騰訊視頻的《鬼吹燈》。不僅如此,搜狐視頻推出的網劇《他來了,請閉眼》,愛奇藝推出的網劇《老九門》甚至已經開始 反向輸出至電視臺。□理識平(媒體人)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