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雞西3月29日訊 (記者李釗) 王成雲於1963年出生在城子河區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1986年7月畢業於東北農學院園藝系蔬菜專業,獲農學學士學位。畢業後一直在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從事蔬菜科研工作。1996年入黨。三十二年來,他始終工作在農業科研的第一線,並由一名普通的專業技術人員,逐步成長為一名業務精通、懂管理、善經營的農科所副所長、享受研究員級待遇的高級農藝師、市級專業技術拔尖人纔、優秀共產黨員、勞動模范,省十二屆勞動模范。
剛畢業時,王成雲工作在城子河區城山嶺東南的老科研所。當時的科研所規模不大,設施簡陋,與外界聯系很少。他與技術人員整天悶在這個『世外桃源』中,維修煙道,砌爐子,白天乾活,晚間輪流值班燒溫室爐子。蓋溫室沒有棉被,他就買來稻草自己打草簾子代替棉被保溫。育苗用水也是從壓井壓水,再挑到溫室中去,春季,每個技術人員都要挑500多擔水,灌水到深夜是經常的事。他就是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中從事著科研工作。
在老所搞科研,實際就是承包。跟工人一樣承包大棚、露地,從事繁重的農事操作,生產資料費用由個人拿,而且還得交所裡提留,產品也得由自己負責銷售。外界稱技術人員是帶工資的農民。與農民不同的是,他們還得承擔所裡的課題,搞試驗。
1993年新所建成後,良好的科研和生產條件對於科研工作者來說是再好不過的事了。新所有組培室和先進的儀器設備,有懂科研、善管理的領導,技術人員乾勁倍增。王成雲經常吃住在單位,起早貪黑地乾活,而且那時單位沒有食堂,乾完活後還得忙吃的。從1994年到1997年,他連續四年的大年初一和正月十五都是在單位度過的。
1997年到2000年,農科所的科研方向成功地走向了引進推廣這條路,實現了南菜北種,野菜家種,外菜中種,夏菜冬種。這幾年他承擔了『名、特、優、新蔬菜的引種、試驗、示范、推廣』課題、『溫室蔬菜周年生產試驗』課題、『溫室伊麗莎白甜瓜灰霉病的農業生態防治』課題。每年試驗的蔬菜新品種都在60個以上。
當時他既是農科所技術負責人,又是乾活『打頭』的。每天上班後分配給幾個女同志一些輕快活,他則帶領男同志乾一些拉土、篩土、施肥、挖地、整地、起?、做畦、澆水等重活、累活、髒活。另外還得利用歇氣的空閑時間到育苗溫室通風、打水、苗床除草。忙碌了一白天,晚間還得看書、查資料、做計劃,因為那幾年引進的都是蔬菜新品種,必須在了解其植物學特征、特性和對外界環境條件的要求後,纔能確定其栽培方式、方法、播期、播量,纔能制定出適當的試驗方案。那些年他的參考書總是放在家裡,因為白天在單位根本沒有時間看書。所內絕大部分成果鑒定材料、論文、講課筆記等大多數都是利用業餘時間在家完成的。那些年,別人都能休息的雙休日,他最多只能休一天,而且在雙休日上班單位是沒有通勤車的。大概算起來,他一年的工作日要比別人多出六七十天。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年的努力,農科所引進的冬瓜、苦瓜、西蘭花等30多個效益好的蔬菜品種,在我市得到了推廣。目前已累計推廣面積達5000多畝,為農民多創經濟效益1000多萬元。由於他所在的研究所的名、特、優、新蔬菜的引種、試驗、示范、推廣課題起步早,發展快,吸引了周邊的雙鴨山、七臺河、鶴崗等地市的同行前來考察學習。全省蔬菜現場會曾專門組織代表來參觀。
多年來,他努力工作,潛心鑽研,先後獲得多項榮譽。曾連續四屆被評為市專業技術拔尖人纔、3次獲市級勞動模范、2次獲市級優秀共產黨員、4次獲市級科普之冬先進個人、市首屆十佳科技工作者、省農業系統先進工作者,省園藝學會理事、省特聘蔬菜生產指導專家、農業司法鑒定人。
作為一名農業科研人員,他始終以全心全意為『三農』服務為宗旨,以農民致富奔小康為己任,堅持工作在農業科研一線,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無私的奉獻精神,感染著大家、激勵著大家。他憑著對黨的事業的無限忠誠和執著追求,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用真情和汗水鑄就了事業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