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雞西市委宣傳部主管 手機客戶端 投稿信箱 簡體 | 繁體
加關注 加關注 加關注 新聞客戶端
 
時政新聞 經濟新聞 縣區新聞 基層動態 民生新聞 本地熱點 文化新聞
視頻新聞 新聞時評 娛樂新聞 體育快訊 雞西環保 國際新聞 國內新聞
城市概況 歷史沿革 自然資源 旅游風光 家鄉歌曲 地域文化  雞西地市: 雞東縣 密山市 虎林市 雞冠區 恆山區 城子河區 滴道區 梨樹區 麻山區
  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雞西新聞網  >  專題宣傳(非新聞)  >  體育娛樂
 
促進文化類節目創新昇級
 簽發時間2018-03-30

    2017年被稱為中國電視的文化類節目創新元年,2018年第一季度,《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讓歷史文物成為『網紅』,正在播出的《經典詠流傳》《信中國》成為新的綜藝『爆款』。

  綜藝、劇集、紀錄片……文化類節目在工業制作層面不斷昇級,文化表達上不斷創新,在著力開掘中華文化深厚資源的同時,為新時代的電視作品注入厚 重綿長的文化屬性。今日中國的文化氣象在節目中找到了窗口,新時代觀眾的情感訴求和文化期許與節目創新同頻共振,中華傳統美德、中華人文精神以潤物細無聲 的方式,滋養當代中國人的精神。

《經典詠流傳》海報

  堅定文化自信

  摒棄過度娛樂

  綜觀文化類節目,受眾市場更加細分,節目類型呈現多元是主流發展趨勢。

  近年備受關注的文化類節目,有語言競技類的《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朗讀類的《見字如面》《朗讀者》《信中 國》,綜藝類的《喝彩中華》《傳承者》,紀錄片式體驗類的《百心百匠》《非凡匠心》,演講類的《我是演說家》等。2018年各大衛視跨年演唱會中,浙江衛 視與喜馬拉雅FM共同打造『思想跨年』,深圳衛視也攜手得到APP打造了《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

  文化類節目熱潮襲來,首先受益於黨和國家的政策導向。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 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發布《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將『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確定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原 則。國家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管理機構出臺一系列扶持引導的調控新政。堅定文化自信,植根民族文化,推進節目自主創新,摒棄過度娛樂的消費傾向,成為媒體人的 文化自覺。

  文化類節目的出現,符合當下的社會期待。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在經歷物質和精神的一系列快消品之後,人們開始尋求慢生活與慢欣賞的新方式。隨著綜 藝節目收視群體的擴大,用戶收視思維的成熟,追求真實與慢審美的需求凸顯。此前一段時間,綜藝節目普遍強調反差、緊張、刺激,素人加冕、明星反神化,以選 秀、真人體驗的『快節奏』『強衝突』為主要特色。近年文化類節目開始主打『慢節奏』風格,突出清新畫風。東方式的從容與舒緩從一個方面順應了現代人的情感 需求,從『快節奏』生活行為向『慢欣賞』情緒體驗的轉換,文化類節目從『詩』和『社會學』的更高層面啟發觀眾,將收獲感、驚喜感、認同感這些相對『慢』與 『靜』的情緒感受,用娓娓道來的寧靜方式,帶給觀眾平和溫情的情緒體驗。

  從衝突到平靜、從煽情到溫情,中國電視節目的轉型,反映的是以中華優秀文化為題材的資源開掘,呈現了節目制作研發經歷『拿來主義』之後的自立原創。

  根植民族文化

  塑造節目『精氣神』

  如何找准並塑造節目的『精氣神』,是今後文化類節目內容創新創優需要把握的關鍵問題。

  文化類節目之『精』,直指人文精神與文化情懷。節目創新以文化為基不是簡單地翻故紙堆,挖陳年往事,而是於幾千年文化積淀中,看到人性光輝,看到中華民族秉性,看到人文精神的當代性,這是引發通感的基礎。

  文化類節目應匯聚創新之『氣』。近幾年這類節目的功能,由單一知識傳授,到教育服務、寓教於樂,進而演進到以人為核心的精神傳承。節目模式也經 歷從『拿來主義』到『借鑒引進』,再到『獨家原創』的進階,力爭擺脫同質化與照搬模仿國外節目的影子,纔會有立足本土文化的節目模式開發與創新。只有以平 民化視角挖掘歷史故事與人物性格,傳統文化纔能在當代現實生活中引發共鳴。

  文化類節目應展現創新之『神』。文化自信需要與時俱進的時代表達,在當今文化多元化交鋒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更需得到年輕人的認同,拓展其世界 影響力,引領國際話語權。節目創新讓傳統文化基因與時代發展潮流相協調,跨越時空,與當代審美價值結合起來,展現東方文化的獨特神韻。

  有新媒體技術和互聯網思維的加持,文化的魅力更易被年輕人接受。《如果國寶會說話》采用短小精悍的分集微紀錄形式,摒棄『長篇大論』的方式,適 應互聯網時代的碎片化傳播特征;《國家寶藏》采用線上線下互動的形式,吸引觀眾參與投票,征集原創內容,完成二次傳播。網絡知識型脫口秀節目依靠傳播主體 的個人話題性,注重內容為王,完成資源垂直分類,打造互聯網知識型社群。在對外傳播中,文化類節目的輸出也逐漸開始由『融入國際話語體系』向『借助國際聲 音講述中國故事』,再向『打造自身話語體系闡釋中國特色』轉換,找尋共同價值的同時,展現自身文化的獨特。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節目創新的根本是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把握三個平衡

  著力可持續發展

  文化類節目的生命力在於不斷呼應時代、迭代昇級。但目前不少節目仍面臨口碑不錯、收視率難以持續增長,前幾期節目讓人眼前一亮,但新鮮感過後歸 於沈寂,缺乏嚴整緊密的敘事和角色分工,只有文化元素的堆砌,容易產生審美疲勞的問題。而過多對『匠心』『感恩』等人生故事的渲染和煽情,也出現了『人情 味』表達過猶不及的反作用。因此,文化類節目要可持續發展,必須辯證地思考其背後的生產與傳播邏輯,重點把握好三個平衡:

  一是把握流行風潮與創造獨特價值的平衡。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中國各大電視媒體和視頻網站推出的文化類綜藝節目超過50檔,但主題大部分圍 繞古典詩詞和成語類內容展開,呈現同質化傾向。因此,形成持續的創新開發能力,探索專業化的生產制作機制,真正融入本土特色,在保證原創的基礎上,兼顧通 俗化、電視化、大眾化與現代化,保持文學性與趣味性,是今後文化類節目乃至中國電視節目創新發展的重要課題。

  二是把握國際生產模式與本土化創造的平衡。前幾年大量引進西方節目模式不僅擠壓了中國節目原創的空間,也在價值觀塑造方面產生負面影響。另一方 面,經歷此階段的中國電視提昇了專業化、標准化生產的能力,無論在季播編排、節目核心價值提煉、模式敘事、後期剪輯的二度創作還是產品運營方面都有所進 步。實際上,本土化創新更有難度,對節目定位,模式試驗、打磨成形仍需耐心。比如,《中國詩詞大會》從節目研發到最後形成模式,前後歷經365天,無數次 打磨,幾經失敗纔有今日的熱度。《如果國寶會說話》雖有微視頻的氣質,但以『人』為核心的定律元素開掘不足,在國寶背後人的故事挖掘上不盡如人意。由此可 見,打造與創新自創模式非一日之功。

  三是把握重點營銷與多元平臺傳播的平衡。某些具有影響力的文化類節目在電視平臺上的收視率不盡如人意,但在互聯網社交平臺上卻迅速走紅,獲得較 好口碑。這應引起深思:如何打破單一的傳播格局,形成多元傳播矩陣,尤其在無社交不傳播、無移動不信息的背景下,更應思考節目傳播營銷的重點。

  方寸顯精神,咫尺見乾坤。新時代更需新的『筋骨血』去承載。文化類節目恰逢其時,中國電視人需要繼續充分挖掘傳播中華文化的精髓和多元的創新路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曾祥敏 周笑盈)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 編輯:謝添慧
 【打印本頁】【關閉窗口】【復制地址
分享到:微博微信微博微博微博空間微博
相關文章  
『雞西是我家·魅力邊疆行』旅游文化商貿合作項目啟動    2018-03-29
《讓傳統文化進校園 讓中華文明展風采》    2018-03-27
市人民藝術劇院文化下鄉受歡迎    2018-03-27
文化產業蓬勃發展 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    2018-03-12
 本地熱點 更多
· 《黨風政風熱線》走進城子河區現征集線索
· 關於開展雞西市市樹、市鳥、市花征集 評選活動的通知
· 徒步大會來啦!
· 雞西市全民免費接種新冠疫苗倡議書
· 致雞西市廣大人纔的新春賀信
· 習近平考察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張家口賽區
· 習近平:高鐵是我國自主創新的一個成功范例
· 這個研討班上,習近平一系列講話為何如此重要?
 娛樂新聞 更多
· 網絡電影《職場流年之 肉食者鄙》開機儀式舉行
· 雞西市舉辦2020年男子籃球錦標賽
· 春節檔影市大戰風雲巨變
· 春節宅家,『追劇大禮單』准備好了
· 送別趙忠祥,不放哀樂放《動物世界》
· 林超賢:拍動作戲追求真實熱血不耍帥
· 《新世界》口碑分化:表演『有質感』,但節奏慢
· 角色過於鬧騰?王寶強:『唐仁』是生活的強者
 圖說雞西  
 
 
 
主管:中共雞西市委宣傳部 主辦:雞西新聞傳媒集團 技術維護:黑龍江東北網絡臺雞西站
違法和不良信息、網絡侵權信息舉報:電話0467-2883103 郵箱jixixinwen@163.com QQ:5259193
通訊地址:黑龍江省 雞西市 雞冠區 電臺路11號?
本網站由雞西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