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對於國產電視劇,有一個現象值得深究。一方面,上周舉行的北京電視節目交易『春推會』以及提名揭曉的新一屆『飛天獎』,在政策推動和觀眾期待中,『現實主義』回歸主流的大潮越來越清晰,市場心態對『小鮮肉+大IP』的生產模式終於從信心動搖過渡到實質性的顛覆。
而另一方面,3月29日,《人民日報》發表了《警惕懸浮的『偽現實』電視劇》一文。該文對目前國產電視劇領域,一些『偽現實』題材電視劇濫竽充數的情況進行了批評。
實際上,盡管『現實主義熱』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但令人遺憾的是,真正優質的、貨真價實的現實題材作品卻鳳毛麟角。其真相不過是寬衣長袍的古裝劇、制服斗智的諜戰劇、懸浮空洞的偶像劇等等統統改頭換面變成了穿著現代戲服的所謂現代劇。這些打著現實題材旗號的電視劇,與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距離甚遠,觀眾不買賬,在所難免。從數據上看,第一季度過去,市場表現相當平淡,沒有真正形成熱點的作品,也客觀上印證了目前所謂電視劇市場裡『現實主義熱』的虛火不小。
有個段子在網友間流傳——『知乎』上有人提問,為什麼美劇日劇比國產劇好看?某作者答曰:『經我觀察,同類型劇,各國的側重點不同。刑偵劇,美劇講警察如何敬業,犯人如何凶殘,破案過程如何曲折,日劇借案子表示社會陰暗人性丑惡;律政劇,美劇講律師如何敬業,給委托人爭取權益,日劇借案子表現社會陰暗人性丑惡;醫療劇,美劇講醫生如何盡力治病救人,病人身體和心靈的救贖,日劇表現社會陰暗人性丑惡……國產劇,刑偵劇就是講警察們的愛情故事,律政劇就是講律師們的愛情故事,醫療劇就是講醫生們的愛情故事。』
好吧,其實愛情故事本身沒有原罪,也從來不是現實主義的天敵,前有《中國式離婚》《北京人在紐約》《激情燃燒的歲月》等等,哪個不是讓人牽腸掛肚的愛情為主導。問題是,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現在乃至漫長的未來,屏幕上幾乎所有的愛情戲都是無緣無故的愛,無限包容的寵,無窮無盡的錢……是編劇都變弱智了嗎?這個鍋編劇表示不背。
之前有編劇接受媒體采訪一吐為快:『資方要求我們第五集之前必須『發糖』,愛情劇變成非常簡單的方程式,即男主角人設要『蘇』,男一號女一號從頭愛到尾,不許三心二意,大量『發糖』『發狗糧』,把女觀眾呴死噎死。』因此,愛情戲正在變成編劇最不愛寫的部分,因為虛假。還有一個最致命的問題,就是從投資方到主創都奉行一種莫名其妙的關於愛情劇的『政治正確』標准,即愛情中應有的遲疑、缺憾、人性弱點都不去展現,於是觀眾看到的都是沒有任何曲折過程的假愛情,男女主角就算分離都是惡毒配角使的壞,或是不可抗拒的外力。生活的多面和人性的復雜完全被扁平單一化取代了。當然,賺取眼淚的悲情部分必不可少。不過抱歉,這裡也沒有任何跟人性、批判現實有關的元素,而是一種叫做『虐』的東西。而且這種虐也一定要是外人造成的,不能是男女主角人性的陰暗面造成的,殘酷而戳穿人性的東西被人為掩蓋了,只留下廉價的甜寵。
當然,不排除有人在做不甘心的努力。《我的前半生》雷佳音扮演的『前夫哥』和吳越扮演的『史上最強「小三」』,其實是橕起了這部劇的真正力量所在,如果沒有二人沈重刺痛的開場和綿延到再婚後對諸多現實痛點的無情觸碰,這部劇除了袁泉的高級范兒還能留下什麼?!可惜,這樣一對讓人激賞的人物關系,只能做男女二號,這就是國劇最大的現實。
文/本報記者楊文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