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虎林鎮樺樹村地栽木耳迎來采收季。記者 李曉雨/攝
東北網雞西7月17日訊 (劉志花 劉吉盛 記者陳敏)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推動鄉村產業振興,要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鄉村產業體系,實現產業興旺。
虎林市作為全國農村經濟綜合實力百強縣、連續8年蟬聯全國產糧大縣、2018年全國首批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示范縣范例的農業大市,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三產融合發展,構建鄉村產業體系,全面提昇農村產業發展速度、質量、效益,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農業正由『傳統版』不斷昇級為『現代版』,農村正闊步前進新時代。
——調整結構 做強一產
『我們合作社積極調整種植結構,大力發展地栽木耳,去年實驗效果不錯,今年擴大規模共養菌袋17萬袋。』位於虎林鎮樺樹村的玉華濤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曹洪濤介紹說,『目前正在養芽階段,預計本月底就可采摘木耳。』
近年來,虎林鎮利用城中鎮的地緣優勢,以反季節、低碳、生態、綠色的種植方式,發展特色果蔬產品,形成了虎林鎮獨有的特色產業。樺樹村基於油桃種植的成功經驗,今年繼續擴大種植規模,又新建6棟溫室,佔地1000平方米,栽種精選油桃3000株。虎林鎮耕農村綜合農業園區,大力發展肉豬養殖產業,今年新建600平方米的養殖場房、200平方米飼料間、40平方米工人休息室、30平方米化糞池和1000平方米水泥硬化場地,建有配套種豬繁育欄、待產欄、仔豬生活區和配種區等,同時建有配套自動飲水設施。耕農村還適時瞄准草莓采摘市場,投入10萬元完成8棟大棚建設和水電路設施建設,引進丹東草莓種植。待項目建成後,預計每平方米大棚兩茬年可向市場提供優質草莓果20公斤,8棟大棚年可產草莓成果4萬公斤,預計年主營收入可達40萬元,純利潤可達28萬元以上。
這些只是虎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虎林市堅持『市場引導、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原則,著手深度推動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進一步擴大優勢經濟作物生產規模,提昇農產品質量,增加農民收入。全市總耕地面積258萬畝,今年發展優質水稻50萬畝、黑稻2萬畝、鴨稻蟹稻有機稻1萬畝、北藥種植1萬畝、蔬菜種植1萬畝、青貯飼料3萬畝、紅小豆3萬畝、雜糧雜豆及其他作物1萬畝、木耳870.8萬袋。
——推進轉化 做大二產
在6月的哈洽會上,又一農產品加工項目——10萬噸秸稈生物質綜合利用項目落戶虎林。
近年來,虎林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通過延伸產業鏈、提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大力引龍頭、上項目、打品牌,綠色食品產業得以快速發展,打造了農業產業化的『昇級版』。
目前,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135家,其中國家級龍頭2家、省級7家、市級28家。創建中國馳著名商標14個、省級名牌產品13個,『三品一標』總數達到69個。『虎林大米』『虎林椴樹蜜』成為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神頂峰』雪蜜榮獲國際養蜂大會金獎。在水稻加工上,已形成普通米、高端米、稻米食品、米糠油和稻殼發電等比較完整的產業鏈條。全市稻米年加工能力300萬噸,水稻加工轉化率在95%以上。引建了清河泉生物質能源熱電聯產、中糧集團30萬噸稻谷加工、良友油脂加工、福娃稻米食品產業園等項目,圍繞資源綜合利用,打造了水稻—大米—休閑食品、水稻—米糠—米糠油、水稻—稻殼—供熱發電等多條產業鏈,實現了水稻『吃乾榨盡』。建成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5個,年消耗稻殼54萬噸,實現市區集中供熱不燒一噸煤。廢棄物稻殼收購價達每噸300元,水稻產業增值1.6億元。
在畜產品加工上,娃哈哈集團投資7億元的奶粉生產、飲料深加工、萬頭奶牛牧場等項目,打造了種養加銷全產業鏈乳業基地;匯源集團投資50多億元的10萬頭奶牛現代牧場、液態乳加工等系列項目,推動了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北京鑫宏集團啟動建設了3000頭奶牛現代牧場及生物有機肥項目。在酒類加工上,引進今世緣酒業與完達山酒業聯合重組,啟動建設了萬噸白酒生產項目。在蜂產品加工上,培育了綠都蜂業、迎春蜂業、神頂峰蜂業等12家蜂產品企業,主要生產蜂蜜、蜂膠、花粉、蜂王漿四大類產品,全市蜂蜜總產達到2000噸,產值達6000萬元以上。
今年又計劃實施瑞金盈腐竹加工、樂申大豆深加工、綠都糧食物流園區、神頂峰黑蜂產品改擴建等13個農產品深加工項目,預計投資將達到12.9億元,年內完成投資有望突破5億元。
——加強營銷 做活三產
既要『種得好』,又要『賣得好』。虎林市委書記陳立新說,要轉變營銷觀念,拓寬銷售渠道,為起到示范帶動作用,鼓勵各級乾部當農民的『免費經紀人』,推動線上銷售,增加農民收入。
虎林市越來越多的鄉村乾部開始『觸網』,幫助農民賣大米。虎頭鎮虎頭村黨支部書記劉潤欽有多個微信群,經常發布大米需求信息,還開了微店,通過網上賣出100多噸大米,銷售到江蘇、湖北等地。他說:『今年已經有了訂單,將聯合虎頭村另外4個水稻種植合作社成立聯合社,種統一品種,經營面積達1.2萬畝。』在鄉村乾部的帶動下,一些村民也成了微商,虎頭村村民羅春山通過微信銷售了10噸優質大米,每斤10元。他說:『互聯網真是了不起。』
在銷售體系上,虎林始終堅持『反彈琵琶』,通過參展營銷、建店營銷、網絡營銷等營銷手段,從終端消費入手建設營銷體系,讓綠色食品賣出好價錢。
虎頭村村民張鳳超大力發展林下豬,通過微信群、朋友圈,以每斤平均20元左右的價錢賣向北京、上海、雲南、貴州等省市。楊崗鎮新建村陳秀通過微店賣山產品,每年銷售額約30萬元,還為楊崗鎮農民進行培訓,將自己的網上銷售經驗傳授給大家。忠誠鎮復興村村民宋國良將『鴨稻米』賣到了上海,每斤最高達16元。虎林縣鄉乾部也都做起了微商,『舌尖上的楊崗』『舌尖上的珍寶島系列』,微信群、朋友圈都成了銷售平臺,比產品、比銷售,虎林線上銷售的態勢已蔚然成風。今年,全市農產品通過『大米網』虎林館、京東虎林特色館、天貓『珍寶島大米』官方旗艦店以及全市乾部群眾的微信微店等線上平臺,營銷初步統計已經超過4000萬元。
玩轉123,開啟新時代。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虎林市將以『產業興旺模式』,全面打造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美好願景,為實現黑龍江全面振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注入新的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