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冠區有一位88歲的『五老』,10年來,靠撿廢品積累了7000元錢,資助了兩名特困家庭的學生。她的感人事跡,經人民日報、黑龍江日報等媒體的報道,傳遍祖國大江南北。她就是雞西市第二屆『道德模范』共產黨員朱鳳蘭。
一、銘記黨的宗旨
朱鳳蘭老人,1931年出生在遼寧省義縣。195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已有63年的黨齡。她說『平時,我除了整理廢品,就是愛看報紙、新聞。』在老人的桌上,放著報紙和書籍,最醒目的一本是《中國共產黨章程》。『我小時候,母親走得早,咱哪有機會念書啊!17歲結婚後,在夜校讀了四年級,識了字。然後又參加了團訓班和黨訓班,是共產黨培養了我啊,我得感謝黨!』如今,朱鳳蘭老人說話雖然有點顫,耳有點背,但是一提到『共產黨員』這四個字,她立刻來了精神頭。『我是黨員!』『黨員就得做黨員的事兒,得為人民謀利益。』
朱鳳蘭老人,年輕時風風火火。當過村乾部,參加過土改和『剿匪』。她說:『當時共產黨打土匪,他們來的時候不了解情況,我是本地人,我知道啊,村裡人膽小,我膽子大!領著他們走小路上山,土匪從山上往下推石頭,呼隆隆的,我也不怕,我上!』
朱鳳蘭老人生活十分簡朴,平時就愛喝點粥、吃點青菜;兒女買的新衣服也很少穿。她愛看報,還願意講給別人聽。正是通過看報,了解到失學兒童狀況,想到盡力幫幫那些孩子。於是,她不顧親人的反對,開始了拾荒賣錢。她不忘初心,心懷困難群眾,她想到、做到的是拾荒攢錢幫助困難家庭的學生完成學業。朱鳳蘭覺得,拾荒可以讓那些廢舊物品換成錢,資助有困難的人,這樣纔能讓自己心安。
二、拾荒賣錢捐款
朱鳳蘭本該頤養天年,可她卻堅持每天拾荒、賣廢品,積少成多,她將攢來的7000元,於2017年12月5日和12月22日分兩次,捐給了雞西市慈善總會。『您也不容易,少捐點吧!』第二次見到老人時,慈善總會的工作人員忍不住勸道。『你們得全收下,我條件挺好的,這錢能為那些困難家庭的孩子解決一點問題,這是我的一點心願。』『孩子是國家的未來,我們一切付出都為了孩子,很值得。』
每到星期天早上5點,朱鳳蘭老人已摸黑出了門。她的手裡拖著兩個大號行李箱,背上背著一個大號雙肩包,上了公交車,乘了十站地,纔能到雞西市雞冠區橋東舊物市場,開始擺攤售賣舊衣物。中午就吃點牛奶和餅乾。
『我們這個市場,屬老太太最能堅持,她經常來得最早、走得最晚,一天得八九個小時呢!』徐守清也在舊物市場擺攤,倆人的攤位就挨在一起,幾年來,她一直以為老人家裡很貧困,擺攤是為了貼補家用。『這麼長時間,她從沒說過擺攤賺的錢是為了捐贈,真是太佩服她了!』
三、傳承良善家風
朱鳳蘭的5個子女均已成纔,對母親也十分孝順。『我的媽媽是一個普通的農民,卻教會了我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那就是做一個善良的人。』兒子劉經緯46歲,是東北林業大學教授。他說:『最初發現媽媽總是拾廢品,既心疼,又覺得沒必要,曾經多次勸阻她,也惹得媽媽傷心落淚,現在想來是我沒有理解她,尊重母親的意願就是最大的孝順。』
雞西日報記者到朱鳳蘭老人家采訪,記者問她對現在的生活有沒有什麼不滿意的地方,她搖搖頭說:『沒有啦,現在生活多好。』忽然又像是想起了什麼的樣子,認真地對記者說:『還真有一個,現在的小輩啊,有的太浪費了,東西覺得不好吃,嘗一口就扔了,衣服覺得不好看,還挺新的也給扔了,這哪行啊,這小輩做得不好,也不能怨他們,還是老輩沒給教好!』老人站起身來,模糊地說了一句:『我給你看看我老頭寫的東西。』不一會,朱鳳蘭老人找出了一本厚厚的書,那本由新華出版社出版的《當代教子經典》第467頁,將她丈夫撰寫的『教子一方』一文拿給我看。雖然老人的丈夫現在已經『全失能』住進敬老院中,但從他的文筆中不難看出,兩位老人對孩子們與人為善,助人為樂的諄諄教導擺在了何等重要的位置。朱鳳蘭老人的兒子在哈爾濱教書,她說:『我跟我兒子就囑咐了兩件事,一是可不能收人家的禮,你是黨員,要好好教書。二是學生有困難你得幫助他們,他們沒錢上學你要幫他們,沒錢吃飯也要幫他們。』老人家質朴的『以善做人、以善做事、以善傳家』的家風,值得我們大家學習。
四、大愛溫暖學子
今年3月14日,雞西市第一中學和雞西市實驗中學受資助的兩名特困家庭學生馮廣緒和陳旭來在市慈善總會秘書長張國先帶領下來到朱鳳蘭老人家中,老人家將自己賣廢品積攢並捐贈給市慈善總會的7000元錢分成兩份,親自交到兩名孩子的手中。兩位孩子無比感動,無以言表,爭先恐後的為老人乾起家務來。
張國先說:『今天帶領受資助的2名貧困家庭學生來到朱鳳蘭老人家中,既了卻了老人多年的心願,也讓受助學生親身感受到老人的辛苦和不易。』
離別之時,兩名孩子依依不捨,表示一定好好學習,常來看望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一名老黨員初心不改、關愛下一代的事跡在當地引起強烈反響。社區黨組織和關工組織對朱鳳蘭老人的凡人善舉很重視,不僅請她現身說法作事跡報告,還關心關注她老人家的起居生活。老人關心他人,組織關心老人。南山街道黨工委書記、關工委主任劉明環,新建社區關工領導小組組長武明安等主動與她老人家多親多近,定期走訪看望她。『社區是我家,關工組織是我家,這幫孩子都孝敬我,我可知足了。』『我不能閑著,只要能動彈,就要出去拾荒,再攢3000元,我的目標是捐上1萬元。』這是朱鳳蘭老人的夢想,也是一位老共產黨員的風范。
雞冠區南山街道關工委 韓照源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