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西市六中『五老』劉玉蘭
所謂『激勵教育』,就是對孩子要給予更多的鼓勵,要從多方面引導,用正能量來鼓勵孩子的上進心。
一位名人曾說過,一個人如果沒有激勵,他的潛能可能發揮到百分之二十到三十,而受到激勵,有趕超意識,他的潛能可能發揮到百分之八十到九十。中國自古就有優秀母親激勵孩子的典故,『孟母三遷』,『陶母退魚』,『歐母畫荻』,『岳母刺字』,古代四大賢母的故事,如今讀來倍受感動。那種舔犢情深和正氣凜然的母愛,仍令人感動不已,四大賢母的故事,是愛,更是對孩子的激勵,這種激勵值得我們永遠學習。
談到『激勵』,自然就要聯想到孩子的學習,這方面,我作為母親,是不合格的,但作為老師我還是基本合格。我從事教育工作35年,在教學一線工作了17年,曾當過多年的初、高中班主任『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教師,對學生必須言傳身帶,為人師表。我對工作是非常認真的,非常有上進心,學校的各項活動都走在前面。因此,對學生要求非常嚴格,總有一種『恨鐵不成鋼』意識,現在經常和學生聚會,學生回憶時也常談到當年老師對他們嚴格要求和激勵他們成長的點滴。
對孩子的激勵更多的體現在孩子的學習上,小學階段,班主任老師賦予我兒子『聰明的孩子』,但我卻嚴格要求激勵孩子不要驕傲。初中時,我兒子在初一曾考過全學年八個班級的第一名(二十五中和雞西六中合校),但從初中生的發展規律來看,初二容易『塌腰』,我兒子也沒幸免,這時孩子正處於青春期的叛逆階段,九十年代初期,剛開始出現游戲廳,這時,孩子就偷著去游戲廳,。初二曾有一次物理考試不及格,看到孩子第一次出現不及格,我們很氣憤,他爸爸把孩子打了,到現在兒子還記著這事。我也多開導教育,教育的及時,孩子纔沒有走下坡路。到了初三,老師嚴格要求,家長多方面鼓勵,中考以梨樹區第四名的成績考入了省重點高中——雞西市第一中學。在市一中保持了高中階段,考入了東北電力大學。目前工作在長春東北電力設計院,高級工程師。兒子2003年大學畢業,2005年工作一年後,春節回家帶回14萬元的存折,我當時的工資1500元左右,兩口子近3000元,除了生活費沒有積蓄,而兒子一年就拿回這些,我當時沒見過10萬元的存折。2005年單位蓋樓,首付19萬,我勉強湊了5萬。孩子工作後我完全有信心,他還經常過問家裡。從我兒子的成長可以完全證明,知識改變命運(梨樹區關工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