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濃』也『淡』 抓『大』也抓『小』
東北網雞西9月18日訊 (郭金民 雞西日報記者 吳全革) 今年,雞冠區農業圍繞『青黑紅綠白』特色農業種植,緊緊抓住青玉米、黑木耳『產業興旺』的大產業,也注重小農生產的紅玫瑰、紅辣椒、綠色蔬菜和『白色』北藥種植產業的扶持。利用城市近郊優勢,為特色農業增添濃妝淡抹的新色彩,提昇農業創新力、競爭力,讓農民的腰包鼓起來。
以『紅太』鮮食玉米、『西太』煎餅等一批特色農產品帶動推進優質玉米、鮮食玉米種植面積,目前擴種到1.41萬畝。培育打造了一批百姓耳熟能詳的地方品牌,為農民增收上百萬元。紅星村利用集體土地300畝建立鮮食玉米種植園,每年公開招標,可為村集體增收11萬元。引進雞西市偉華甜青玉米加工有限公司,公司投資近3000萬元,形成速凍、冷藏鮮食玉米能力2000萬棒,注冊『紅太村』牌商標,2018年預計冷藏收儲1000萬棒,年可實現營業收入約400萬元。
通過政府引導、政策扶持,打造了黑木耳龍頭產業,雞西市三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食用菌項目建設。項目全部達標達產後,年可生產食用菌3000萬袋。2018年生產木耳菌棒500萬袋,產業帶動雞冠區木耳種植大戶5戶,木耳栽培達到200萬袋。其中:三合村以農村經濟合作社方式發展木耳種植,可為村集體增收20萬元。重點推進梁家宜源、朝陽、榮森等5個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建設。產品輻射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四省,年可實現銷售收入5400萬元,解決就業崗位200個。
小農生產也是我市基本農情,雞冠區借助交通便利優勢,大力發展生態『紅色』種植。他們在紅星鄉的杏花山下種植145畝紅玫瑰,一部分作為旅游觀光,一部分玫瑰花加工制成玫瑰餅、玫瑰糕、玫瑰糖等『紅色』產品。西郊鄉團結村、三合村,村集體種植了200畝韓系紅辣椒,項目總投資各20萬元,預計產量80萬斤,產值120萬元,可為村集體增收約10萬元以上。
紅星鄉今年啟動『紅星花谷』私家菜園項目,並與市綠色蔬菜種植大王陳洪玉合作,建34棟綠色有機無公害蔬菜大棚。利用魚亮溝天然林4000多畝、果園3000多畝、果園間作谷子100多畝發展林下經濟,開辦采摘園、種植小雜糧、散養小笨雞等生態綠色種養殖業,打造魚亮溝特色產業。
朝陽村村民投資人馬國良,種植15畝刺五加,年生產能力1萬斤,今年他掐指一算,銷售收入可能達到300萬元。一些適和小農生產、市場穩定、附加值高的白鮮皮、蒼術、透骨草等『白色』北藥種植得到重點扶持。三合長鴻、梁家眾鑫等北藥種植合作社今年在北藥的種植、品種的開發上得到進一步拓展,目前北藥種植面積達到1131畝,品種達到了50多種。
利用城市網絡便利,不斷深化『互聯網+』在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領域的應用,幫助北藥種植農戶『搶市場』『搶訂單』,種植農戶年均收入達到萬元以上。推動了農業從『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由『賣得好』倒逼『種得更好』,逐漸構建『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種植戶』生產模式。
五顏六色的農業種植面積的不斷延伸,推動了農業產業的發展。進一步激發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內生動力。目前,全區發展規模以上龍頭企業9家、農民合作社64家、家庭農場10戶,土地流轉面積1.2萬畝。
作為中心區的雞冠區農業產業逐步轉向合理結構。一、二、三產業結構比例為8:40:52。二產在把一產的特色消化成品牌商品之後,初步形成了食品、醫藥、保健品加工等多元化發展格局;一產特色、二產提昇,三產將傳統的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業轉化成『互聯網+』等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的良性循環。目前,鉦祥『珈旺』食用菌等一批特色農產品已走進國內一線城市;產品輻射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四省,年可實現銷售收入54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