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日前,在國家發改委主辦的全國營商環境評價現場會上,22個營商環境試評價城市紛紛亮出改革舉措,引發人們對優化營商環境的廣泛思考。
近年來,從深化『放管服』改革、激發市場活力,到加強與國際通行經貿規則對接、進一步擴大開放,再到推動高質量發展、打造競爭新優勢,優化營商環境的頂層設計不斷出臺。好的營商環境有多重要?『投資環境就像空氣,空氣清新纔能吸引更多外資』,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上的這句話,成為全國營商環境評價現場會上的共識。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優化營商環境就是解放生產力、提昇競爭力。營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是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重要舉措,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實現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內在要求。
沒有哪個城市可以一步成為先進,營商環境怎麼樣,需要有科學的評價方法。正如有學者指出的,優化營商環境的工作方法可以概括為4個『標』,即建標、對標、達標和創標。作為一項開創性工作,開展營商環境評價,其意義不僅在於構建中國特色營商環境評價體系,為打造世界一流營商環境高地提供目標引領;同樣在於,以評促改、以評創標,通過檢驗營商環境是否有所優化、群眾辦事是否更加便利、發展環境是否改善,倒逼各地進一步擴大開放、深化『放管服』改革。對此,國家發改委在全部吸納世界銀行衡量營商難易程度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又增列11項具有中國標准和中國特色的指標。對標國際一流,確立中國先進,本身就已形成重要改革信號。
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從今年全國營商環境試評價結果看,北京、廈門、上海位列22個試評價城市的前三名,成為改革的先行者、領頭羊。持續優化改善營商環境以增進競爭優勢、保持領先位勢,已然成為這些城市的共識。同時,越來越多的城市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發展經濟的先手棋。栽好梧桐樹,自有鳳凰來。哪裡營商環境好,人纔就往哪走、資金就往哪流、項目就在哪建。優化營商環境必須『放大招』,讓不少地方感受到改革面前『不進則退』的倒逼壓力。激勵先進,鞭策後進,
未來在全國逐步推開營商環境評價,喚起的定會是『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改革場景。
營商環境是『軟實力』,但需要『硬措施』來托底。當前,國際競爭很大程度上是營商環境的競爭,國內各大城市改革發展競速,如今也正在轉向優化營商環境的競速。創造更好的營商環境以贏得主動、取得優勢,需要主動找差距、找不足,以制度創新帶動經濟創新,著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這就需要樹立起深化改革的『攻堅意識』。審批慢、環節多、服務差等政務服務不佳問題,不作為、亂作為、亂執法等不正之風問題,不相信市場、不接受開放等思想固化保守問題,只有以刀刃向內的態度狠下心去改革,纔能真正涵養出營商環境的『清新空氣』。
新時代新征程,當『要素紅利』逐漸讓位於『創新紅利』,『政策紅利』逐漸讓位於『制度紅利』,營商環境的重要價值更加凸顯,深化改革的寶貴機遇彌足珍貴。花最少的時間、跑最少的路、交最少的材料、找最少的部門,貿易投資最便利、行政效率最高、服務管理最規范、法治體系最完善,老百姓和企業心中的營商環境之『最』,呼喚我們激發『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更大決心,砥礪『深化改革不止步』的更大乾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