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樹區雙勝村家風家教紀實
梨樹區雙勝村位於梨樹區東部,距城區10公裡,是一個偏遠山區,全村有190戶,690人。
為了適應城鎮化建設,擺脫全村的落後面貌,早日實現經濟發展、村容整潔、村民覺悟高尚、文明、富裕、進步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村黨支部、村委會與村民訂立了村規民約,村民們注重家風家教,鄉村文明、生活富裕、尊老愛幼、團結友善、勤儉持家,遵紀守法,鄰裡和睦已成為雙勝村的風氣。山溝裡飛出了金鳳凰,多年來,雙勝村共培養了59名大學生,都成為國家有用人纔。
現任鶴崗市財政局常務副局長周傳峰,畢業於鶴崗市財經學院。1974年隨父母由老家克山縣來到雙勝村落戶求生。傳峰到上學的年令,父親一籌莫展,趕上教育部門對困難兒童減免學費入學的機會,纔得以在雙勝村入學讀書。學校裡土坯壘成的簡易房,有門有窗無玻璃,晴天塵土飛揚,雨天裡外是水,冬天自帶柴火取暖,還沒燒暖屋子,柴火就燒沒了。孩子們凍的直跺腳,有的孩子扛不住凍就退學了,周傳峰也想退學,父親看在眼裡疼在心上,但說啥也不能讓孩子退學。他把自己的鞋塞上兀拉草給兒子穿,為了讓孩子能多吃上一口飯,一到飯口就躲出去。周傳峰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咬著牙挺著上學。周傳峰暗下決心,克服種種困難,發奮讀書,終於考上了鶴崗市財經學院。開始上班的時候,父親語重心長地說:『兒呀,你有出息了,可不能忘了過去呀。是雙勝村的水土養育了你,別忘了咱是農民的兒子,別忘了父老鄉親,雙勝村永遠是你的家』。周傳峰沒有忘記父親的囑托,為了改變家鄉落後面貌,他多方協調,爭取了20萬元資金,投放到了雙勝村村屯建設,為家鄉做出了貢獻。父母生病了,為了照顧方便,他把父母接到佳木斯住院治療,白天上班,晚上陪護在父母身邊,直至父母痊愈出院,又把父母接在自己身邊膝下盡孝。
於清寬老人生養兩個兒子,大兒子於永照經營一家木材廠,二兒子於永生畢業於齊齊哈爾師范大學英語系,畢業後接受援外任務到斯裡蘭卡工作了三年,因業績突出回國後受到國家領導人接見,現任湖南大學博士生導師。
於清寬祖籍山東省即墨縣。1967年,一家人闖關東來到梨樹落戶雙勝村。
於永生小學在雙勝小學就讀,中學在市十一中學習,雙勝村距十一中有10餘公裡,每天要爬兩座山,趟過一條河,漫長的冬天每天都披星戴月,大雪沒膝,滿身冰霜,寒風刺骨,道上沒有行人,只有野獸的吼叫聲,走在路上既孤獨又害怕,除了書包陪伴他外還有一個凍透的玉米面餅子和芥菜疙瘩咸菜。看見父親每天半夜起來拖著疲憊的身體下井掙錢,他萌起了綴學的念頭。父親得知後,板著臉帶著山東口音說:『你爹養你是指望你養老,你要是不念書,我就打折你的腿,不打100分就不給你飯吃』。父親說完後又鼓勵說:『我們這代人沒有文化,現在推小車,下煤窯掙錢糊口,文化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只有多學點知識,多學文化長大纔能成為社會有用人纔,你是個聽話的好孩子,爹相信你一定會好好學習,長大後多掙錢讓我們過上好日子』。從此,於永生默默地下決心,決不辜負父母的期望。十年寒窗苦讀,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齊齊哈爾師范學院英語系,成為尖子生。父親的嚴教慈善,使於永生永生難忘。
每年回家探親,於永生都帶很多湖南土特產品分給鄉親們,給父母買好多衣服和生活用品,還給父母蓋起了80多平方米的磚瓦房……。每當提起於永生時,80多歲的於清寬老兩口都笑著說:『我兒有出息了』。
劉乃貴同學,今年37歲,是北京大學高材生,目前在四川省委擔任秘書。2016年4月,他小學班主任劉秋萍和鄉親們一行10人去四川旅游,他得知後就像親生父母來了一樣熱情招待,八天時間沒讓鄉親們花一分錢。
良好的村規民俗給雙勝村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給後生們帶來了美好的前程。一個一窮二白的窮山溝,如今家家戶戶住著明亮寬敞的大瓦房,道路硬化,環境優美,現已成為黑木耳山產品專業村,一個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村風文明,生活富裕的美麗鄉村正在形成。(梨樹區關工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