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發展為主題』。確立這一主題,是順應我國發展階段、發展條件、發展格局變化的必然要求。今天,《社科專家解讀五中全會精神》專欄,邀請雞西市委宣講團成員、雞西市委黨校教授楊娟對此作深入解讀。
首先從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來看。黨的十九大作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大判斷。那麼在『十四五』時期,推動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使優質產品和服務的供給更加充分,使城鄉區域發展更趨平衡協調,就必須在質和量兩方面都進一步提昇社會生產力水平,換句話說,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歸根到底靠的就是高質量發展。這也是『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泉。
其次,從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需要來看。全會提出『十四五』時期,我國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而堅持高質量發展,有效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形成供需有效銜接、良性互動的高水平動態平衡,就是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內在要求,二者是內在統一的。
再從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來看。『十四五』時期是我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階段,也是各類風險易發多發時期。深入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是『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跨越的關口。世界經驗表明,如果一個國家的發展質量不高,往往會在經濟、社會等各方面不斷產生和累積風險隱患,而堅持高質量發展則會既有利於防范化解風險隱患,也有利於提高經濟社會抵御各種衝擊的能力和韌性。所以高質量發展對應的是低風險隱患,而低質量發展對應的只能是高風險隱患。因此我們說,推動高質量發展是防范化解各類重大風險的根本途徑,是推動經濟行穩致遠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