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雞東縣順發米業開啟無人機全程葉齡跟蹤管理模式。
話說雞西大米
寫下這個題目,記者不禁感慨:雞西不但是國家重要的煤炭生產基地、中國石墨之都,同時也是全國優質農產品的主產區。其中,『雞西大米』就是眾多優質農產品中最靚的名片之一。
雞西地處三江平原腹地、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40.3克/千克,比全省黑土區高4.1克/千克;原生態的穆棱河、興凱湖、烏蘇裡江三大水系縱橫相連、波光粼粼,展現出獨有的『塞北江南』景致;更有北緯45度積溫、光照的地標,都是大自然賜予雞西得天獨厚的優質農產品資源優勢。自西向東,從恆山城子河的柳毛、永豐到三縣(市)的雞東、密山、虎林的大米,作為聞名全國的東北大米重要成員——『雞西大米』已經馳名長城內外、大江南北。
優質農產品『種得好』更要『賣得好』,這既是鄉村振興、農民增收的題中之義,更是重點項目的著眼點、落腳點。帶著這一采訪思路,記者走進興凱湖畔、穆棱河濱的廣袤田野,親歷了『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鄉村風情,更見證了『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的產品魅力。記者親歷和見證的不正是雞西『一都五城』的生動實踐嗎?
『這稻子這麼稀疏,不是瞎了嗎?』
今年5月8日起水稻開始插秧,雞東縣順發米業整村流轉的該縣明德朝鮮族鄉紅火村近6000畝水田,因為首次采用『旱育稀植』新技術,成了附近以柴進、柴華兄弟為代表的明德村、北河村、永祥村水稻種植專業戶們關注的焦點。然而,伴著擔心、懷疑、甚至『不可能啊』的心態到了6月中旬,『旱育稀植』到底行不行露出了端倪:因為新技術實現了『高光效』,在今年低溫的不利條件下,水稻不到3天就紮根了,而且至少搶出了5至7天的積溫。
『朝鮮族人講話「大米的下來看看……」』眼見新技術兩三株秧比自己10株秧分?還多,不但一?地至少節省種子50斤,而且『旱育稀植』透風好、光照好,長勢越來越好,柴進、柴華兄弟們都服了:『明年我們的水稻也都交給順發米業種!』
雞東縣耕地面積176萬畝,其中水稻面積43.7萬畝,佔全縣耕地面積的30%(含8510農場),主要分布在鳳凰山、穆棱河、哈達河和大石河流域,90%的水稻處於黑龍江省第二積溫帶:晝熱夜涼、雨熱同期;晝長夜短、光照充分,為生產優質水稻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先決條件。
『我們本著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對水稻病蟲害做到防早、防好,確保水稻豐產豐收……』置身綠意盎然、碧浪千重的稻田之間,年輕的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吳國娟綻放著靚麗,她說:『我們以科技培訓、農技推廣為載體,利用快手短視頻開展水稻種植技術培訓講座和田間現場技術指導,並組織開展「黑龍江農技推廣大講堂」和「黑龍江省植保技術大講堂」網絡學習,指導水稻種植戶的產前、產中、產後的水稻田間管理。』
影響水稻產量和品質的因素一是品種,二是土質、水質和積溫,三是田間管理,第三條就像水稻的保姆一樣重要。雞東縣全面推廣水稻微生物菌肥應用的同時,建立鄉村監測網點60個,用於監測水稻病蟲害發生;建立水稻主栽品種稻瘟病抗性監測圃和水稻病蟲草害綜合危害損失評估試驗區,開展水稻稻瘟病抗性試驗;農技人員深入村屯,紮實開展水稻稻瘟病、二化螟、稻水象甲、水稻白葉枯等日常統防統治工作。
『今年,我們運用秸稈原位全量還田新技術,還有生物碳基質肥技術,這樣能夠改善土壤的團粒結構,增加土壤的透氣性、保水性,同時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其中節省用肥量達到20%以上。』雞東縣順發米業農技負責人於景旭介紹,用生物制劑驅蟲技術,基本不用化學藥物。這樣,不但可以鈍化重金屬,降低重金屬含量,減少病蟲草害的發生,同時全程葉齡跟蹤管理模式,可以確保植物營養供給更加精准,確保產量高、米質好。
記者了解到,這裡的大米『牛』就『牛』在膠質高、『特有嚼勁』口感好,原因之一是:春天泡地時,正好穆棱河的桃花水來了;等插完秧了,鳳凰山水庫的水又來了——這水『九曲十八彎』100多公裡,期間三到五天的行程裡,充分接受日照達到25攝氏度,正好適宜水稻生長。原因之二是:此地是穆棱河衝積平原,是黑土地中的沙土地,不但上面二三十公分的黑土中含沙,而且黑土的下面又是幾米、甚至十幾米的沙層——沙子的特性是晝夜溫差大,所以水稻的營養成分就儲存多,這和新疆的哈密瓜特別甜道理一樣。
記者 張曉玲 解廣軍 王文利 梁木 楊景春 周末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