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員!這旮瘩來兩碗』。一聲極具雞西地方口音特色的吆喝,雖然響亮但卻被迅速淹沒在嘈雜聲中。冷面館裡人頭攢動、歡聲笑語,有的大口喝著鮮啤酒,有的在高談闊論,更多的則是細品冷面和冷面菜的無窮韻味,這裡就是雞西極具人間煙火氣的地方。
雞西大冷面,已經成為這座城市的味道標簽。
雞西冷面是黑龍江省雞西市的著名特色小吃,雖然源於東北朝鮮族的特色食品,但經過能工巧匠的改良,更適合本地口味,早已成為雞西范圍內家喻戶曉、老幼皆宜的地方名吃。據傳說,吃了纖細綿長的冷面,就會預兆多福多壽、長命百歲,故冷面又名『長壽面』。
透過櫥窗,水汽蒸騰宛若仙境。冷面師用蕎麥面或小麥面壓成數米長的面條,煮熟後經冷水衝淋,爽滑而勁道,配上或酸甜或咸香的冰鎮冷面湯,冰塊若隱若現。撒上一把嫩綠的香菜、一把透明的瓜絲、一勺子香噴噴的炒芝麻,最後一大勺子秘制辣椒油,混合的清香之氣撲面而來,令人食指大動。
更加令人叫絕的是辣菜,有人說,延吉也有冷面,那麼『辣菜』就一定是雞西的專利。厚度適中的乾豆腐、清脆爽嫩的
大頭菜、酸甜可口的山桔梗、營養豐富的蕨菜、晶晶亮亮的涼皮……當然也有牛肉、蜆子、豬頭肉等,只要紅彤彤的秘制辣椒油和特制的米醋一拌,脣齒留香、回味悠長的感覺令人沒齒難忘。
夏天,正午烈日炎炎之下或傍晚月上枝頭之時,雞西大街小巷很容易見到這樣的景象:冷面店外支上陽傘,下面放幾張小桌,三五好友聚在一起,點上幾碟子辣菜、油炸花生米,每人一碗帶冰碴的冷面,再配上一大杯冰鎮紮啤,身上每一個毛孔都充斥著新鮮、舒適、滿足。
冬日,室外數九寒天、風雪交加,雞西的冷面店內卻摩肩接踵、人聲如潮。依然是人生摯友、依然是紅彤彤的用菜盆拌在一起的冷面菜,依然是冷面或冷面熱做,外加熱騰騰的大醬湯和地產小燒酒,吃得人大汗淋漓、渾身舒暢。
微信裡面的一句『晚上有事沒?整碗大冷面!』對雞西人來說是最無法抗拒的美味誘惑。即使在春節期間,也一樣能品味到冷面的鮮香,上百家冷面館都會在大年初二開業,人氣火爆更勝平時,顧客不再滿足店內品嘗,而是把辣菜真空包裝,帶回家中或捎給外地朋友。這就是屬於雞西人的享受,這就是雞西人幸福的生活。小時候我家住在礦區,去市裡十分不
便,要步行半個小時再換乘客車半個小時纔能到達。雖然很難有機會去一次,但總是心心念念對冷面的向往,不僅價格公道、分量十足,而且是十足的美味。市中心的一家冷面館最令我記憶深刻,紅彤彤的牌匾,下面掛滿了『冷面王子』『辣菜皇後』的牌子。每次看到冷面館裡人聲鼎沸、呼朋喚友、推杯換盞的熱鬧景象,我就仿佛看到了礦區勞動人民吃完一大碗面,喝下一杯高度小燒酒,放下筷子拿起鎬頭下井采煤的勞動景象,這就是雞西人民擼起袖子、戰天斗地、勤勞致富的真實寫照。
那一回,奶奶生病住院,被診斷為『急性白血病』,由於病情很重,要定期血液透析,奶奶臨過世的那天,她說肺裡面熱得難受想吃冷面,她吃得很慢、品得很細,臉上露出陶醉的表情,沒想到這是老人家最後一次吃冷面,也是最後一次品嘗家的味道。
後來,我去外地讀大學,然後到伊春工作,大家聽說我是雞西人,第一反應就是:『我知道雞西大冷面很出名、很好吃!』當然,我不會讓他們只對我家鄉味道的印象停留在『聽說』二字上,每次放假回家,不僅自己要吃過癮,還要在走之前買上滿滿一行李箱辣菜和冷面,把我家鄉的味道帶給他們。
一個地方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人文景觀,其實深深地體現在地域飲食上。在雞西大街小巷,隨處可見『雞西大冷面』,這裡每天都接待著不同職業、不同年紀、不同性格的雞西人,他們在一間間冷面館裡或自斟自飲,或設宴請客,或談心抒懷。那一碗碗清爽可口的雞西冷面聆聽著這座
小城百姓的一段段故事,一盤盤紅彤彤的辣菜拌著八方食客的酸甜滋味。至今,小時候常去的那家冷面館也已經走過了幾十個春夏秋冬,在高樓林立中,那一塊塊寫著冷面王子、辣菜皇後的牌子逐漸字跡斑駁,見證著這座美麗城市的歲月變遷……
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蘊、地域特色、風土人情,可以說就是這座城市百姓記憶深處最難忘的味道,地方美食也必不可少。對於外鄉人,一提起雞西,就知道煤礦、石墨、興凱湖,讓他們憧憬和向往的可能還有聞名已久的雞西大冷面。孰不知,雞西大冷面更成為漂泊在外的游子難以忘懷的家鄉味道,很多人離家萬裡幾年甚至幾十年都沒再回來,但只要提起『雞西大冷面』,他們一定會看向家的方向說一句: 『想家了!好想吃家裡的冷面,嘗嘗家的味道……』
如今,小時候住的礦區早已完成了棚改,低矮老舊的平房已經不在,替代它們的是一棟棟整潔的高樓。如今的雞西人,生活富裕、精神飽滿,飯桌上不乏美味珍饈,但是雞西冷面依然是念念不忘的家鄉美食,小區裡也多了許多接地氣的『大軍冷面』『小胖冷面』等,盡管名字不同、味道也各有特點。每當夜晚時分華燈初上,雞西人結束了一天的辛苦勞累,三五成群在冷面館裡一邊吃面小酌,一邊訴說著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
『晚上沒事,整碗大冷面!』成了每一位追夢的雞西人簡簡單單的幸福。
作者簡介:孫鶴,雞西市紀委監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