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就出生在興凱湖畔,至今已有五十四個春秋,興凱湖給與我無盡的滋養和哺育,我對興凱湖充滿著無限的親情和愛戀。興凱湖,我心中的湖,我一生朝夕相伴的母親湖。興凱湖農場,我成長的搖籃,一生割捨不下的愛,一生引以為豪的家。
聽父親講,我家是因為興凱湖農場的興建而搬來的,父親是興凱湖農場的第一批建設者,興凱湖農場因地處大小興凱湖而得名。她始建於1955年,最初為北京市公安局五處直轄的勞改農場,現在是黑龍江省農墾總局牡丹江分局所領導下的農場之一。全場總面積199萬餘畝,耕地52萬餘畝,總人口約兩萬餘人。
興凱湖農場至今已經歷了63個春秋,體制幾經變化、人員多次變遷。父親是勞改農場的管理者之一,他親眼見證了農場一天天的壯大,一天天的繁榮。農場始建時期,大批的勞動改造人員來到這裡,他們一邊改造思想一邊改造大自然,開荒種地建農場。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漸把昔日萬裡荒涼的北大荒建成了富饒的米糧倉。兵團時期(1968年- 1977年)近萬名城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來到這裡,用他們的智慧和雙手建設開發北大荒,把他們美好的青春年華獻給了這片沃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中央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興凱湖農場也和全國企業一樣,從此步入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的快車道。1985年,我大學畢業,被分配到了農場子弟學校擔任教師,我親眼目睹了農場的改革和發展,轉型與壯大。興辦家庭農場的當年,由於沒有經驗,管理不善,大部分家庭農場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虧損。轉年由生產隊統一經營,第三年第二次興辦了家庭農場,水田以家庭農場經營,旱田以機組和生產隊承包經營。農場經過逐步的探索和實踐,充分利用興凱湖的資源優勢,大力調整種植業結構,發展水稻種植,打開場門走開放開發的路子,以引進水稻種植戶為主體的家庭農場承包形式,取得了經濟實效。農場人站在改革的潮頭,高瞻遠矚,以力借力,謀求更大的發展。1997年建成了黑龍江省第一個墾區水稻專業化農場,引進省內外水稻種植示范戶4000餘戶,農場水稻種植面積已達100%。2002年,北大荒上市公司興凱湖分公司成立,農場與分公司實行五分開,卸掉了農場歷史陳欠的沈重包袱,為農場的發展開闢了更加燦爛的前景。特別是近幾年來,農場黨委一班人堅持『強工、興城、優農』的發展方針,在場部新建住宅樓40多萬平方米,整體搬遷22個居民點近3000餘戶,人均住房面積已達30餘平方米,極大的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條件和環境,實現了小城鎮化、機械化的整體提昇,農村經濟實力大幅度提高,人均收入大幅度增長,人民生活水平日趨改善,開創了農場經濟、社會發展、環境優美的新局面。改革開放使興凱湖農場實力大大增強,也使農場人民得到更多實惠。興凱湖畔湖畔第一靚城已成為黑龍江省的一張獨有的名片。
美麗壯觀的興凱湖,氣勢磅礡的興凱湖,宛如一面明鑒歷史的鏡子,向我們訴說著神奇古老動人的故事。它見證了興凱湖人民的苦;見證了興凱湖人民的樂,見證著興凱湖農場的滄桑巨變。彈指一揮間,興凱湖人用辛勞的汗水、淚水、血水和生命,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興旺和繁榮。
當穿過湖崗深林,看到的一望無際的大海,海面上自由飛翔的湖鷗,唱著美妙動聽的歌謠。黃白色細軟的沙灘像月牙型鑲嵌在湖岸邊,發出萬丈光芒。琳琅滿目、美不勝收的興凱湖建築彰顯著興凱湖人民的團結向上,朝氣蓬勃的現代氣息。置身興凱湖農場,寬敞的大街,整齊的樓房,休閑廣場。洋溢著無比幸福的人們的臉,就知道興凱湖農場的人民在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今天,他們過得是如此的幸福、和諧、美滿。
當一輪紅日昇起水平線時,興凱湖是金黃色,它象征著興凱湖人民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引領下,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一艘艘出湖的船,正揚起遠征的帆,在改革的大潮中向遠處駛去……
作者簡介:林兆豐,筆名北羽。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科普作協會員、黑龍江作協會員、黑龍江煤礦作協會員、雞西作協副秘書長、密山作協副主席。2015年創辦《興凱湖文化在線》微信平臺。在《中國散文家》《黑龍江日報》等省市級報刊發表小說、散文、詩歌千餘篇(首)。有散文詩歌收錄《雪魂》《永遠的懷念》等文集。著有《藏趣齋詩文選》《田園放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