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壟上行』
眼下正是豐收時節,走在麻山區廣袤的沃野上,一幅幅熱火朝天的秋季農業生產圖畫躍入眼簾:金燦燦的玉米棒子躲藏在一片片黃色的紗帳裡,喜笑顏開的農民們正在田間收獲,一輛輛滿載金黃玉米的運輸車輛穿梭在田間地壟,鮮食玉米加工廠的工人們正在崗位上緊張地忙碌著。
在麻山鎮共榮村,記者跟隨著拉玉米的四輪車,沿著彎曲的山路來到一片一眼望不到邊際的玉米地旁,只見這些玉米植株高大粗壯,玉米穗飽滿且金黃,玉米地裡『突突』行走的拖拉機聲和農民朋友們的嘻笑聲交織在一起。看見記者的到來,村民李麗娜一邊忙著掰棒子,一邊欣喜地展示著豐收的成果。她興奮地告訴記者:『我家今年種了五百多畝鮮食玉米,今年年頭好,雨水大,看看這苞米棒子結得也大,眼瞅著就是豐收。』
據了解,共榮村過去村內經濟結構單一,主要以常規種植為主,為解決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不良循環現象,村兩委班子積極謀劃,依托交通便利優勢,建設冷鏈倉儲項目,利用黑土地優勢及玉米種植經驗,全面打造鮮食玉米產業鏈、冷鏈倉儲產業鏈,今年春天,共榮村與農戶一舉就簽訂了2000畝左右鮮食玉米訂單種植。
麻山鎮項目辦負責人常建博說:今年,麻山鎮通過積極向上爭取少數民族扶持資金和鄉村振興鏈接資金,建設完成新光村、共榮村兩個鮮食玉米加工項目,總計投資1600萬元,兩個項目預計可為村集體每年增收90餘萬元。全鎮現種植鮮食玉米涉及8個行政村,總面積達1萬餘畝,可帶動300餘農戶就業增收,與普通玉米相比較每畝地多收入400元左右。每戶年純利潤約可達4萬餘元。
豐收
麻山鎮新光村是麻山區唯一一個朝鮮族特色民族村,也是我市較早成立鮮食玉米加工廠的村集體,因其佔地面積生產規模大以及先進的生產設備和生產能力而遠近聞名。
在新光村鮮食玉米加工生產基地,記者看到,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以及工人忙碌的身影,玉米在這裡經由剝皮、消毒等一系列操作,被分為特等、一等、二等、三等,經過精細的篩選後,再進行蒸煮、冷凍、消毒、包裝等環節步驟,就這樣,一穗穗『土棒棒』就變成了農民手中的『金棒棒』。
在新光村鮮食玉米加工車間,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金東憲如數家珍地向記者介紹起來。他說:今年新光村種植了一千餘畝鮮食玉米,目前已完成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收割工作,預計在九月底之前全部收割完成。鮮食玉米加工項目自開工以來,帶動了附近村屯近百餘人就業,每個村民每月平均增收四千到七千元不等,同時也為村集體每年增收二十餘萬元。加工好的鮮食玉米,發往廣東、上海、山東等地銷售,深受消費者喜愛。最後,金東憲向記者算了一筆帳,『沒經過加工的鮮食玉米一棒也就值幾毛錢到一塊錢,現在經過加工包裝後,咱們的鮮食玉米在市場就能賣到三塊多錢,今年咱們麻山區種植了五千多畝,又趕上豐收年,肯定掙著了。』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近年來,麻山區始終將『三農』工作擺在突出位置,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強化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紮實推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等重點工作,農業農村領域取得可喜的成績。
麻山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宮琦表示,今年,麻山區發揮資源優勢和潛力,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合理開發利用農業資源,大力發展精深加工,現已建成了兩個鮮食玉米加工廠和一個雜糧加工廠,為麻山區農業發展增添強勁動能。下一步,全區將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繼續在種植業『調優調綠』上做文章,通過做大做強精深加工產業鏈,切實走出一條『產+銷』一體化帶動村民增收的新路子,助推麻山鄉村全面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