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太陽老高,街上的行人還是把厚厚的冬衣裹得緊緊的——哪怕露個小縫兒,都會感到徹骨的寒。所有人腳步匆匆,仿佛一站定,就會被凍在原地。可不,眼下的黑龍江省已進入了嚴冬。
老張縮著脖子,兩手交叉揣在衣袖裡,腋下夾著一個塑料袋,裡面是他要修的舊皮鞋。雞西市雞冠區文化路上,商鋪林立,老張熟門熟路。
可當他拐過街角推開那扇門,卻愣了一下神兒。直到看清屋裡凳子上正在忙活的紀光華,他纔如釋重負:『老紀,行啊你!這纔幾天沒見,你這旮「鳥槍換炮」了啊!我還當找錯地兒了呢!』
紀光華是這家修鞋鋪的老板,今年66歲,他和老伴兒都是從小落下的三級肢體殘疾,一直以修鞋為業。
見到老顧客臉上驚訝的表情,老紀嘿嘿一樂:『你是不是尋思著,我這兒一定跟個冰窖似的?』說話間,他的眼睛特意瞟了瞟牆上的新空調。
見屋裡的其他顧客對他倆沒頭沒腦的對話有些納悶,紀光華打開了話匣子:『你們是沒見過我原來修鞋鋪長啥樣!原來就是個小鐵皮房兒,沒暖氣,冬天要不點個爐子,分分鍾就得凍成冰棍兒!』
今年十一長假期間,雞冠區殘聯主題教育調研組主動找上門,問有啥能幫上老紀的。
『那我就揀最急的嘮了!』老紀把冬季取暖的事兒排在第一位。
『老紀的情況特殊,但肯定不是個例。我們要擴大調研面,把群眾反映強烈的民生問題逐個解決。』10月9日,雞冠區委區政府領導班子,專門研究了改善殘疾人就業環境的事。
『這事兒整得麻利!』老紀記得特清楚,10月16日這天,就在他的鐵皮房原址,一個『愛心驛站』立了起來,區裡把他的修鞋鋪請了回去。小屋裡不僅添了空調、電風扇、儲物箱,還配了愛心藥箱、雨傘、充電器和坐凳。白牆藍頂的小屋,成了街頭一景。
像這樣為殘疾人免費提供的『愛心驛站』,雞冠區已經有了14個,而且都緊鄰社區,讓殘疾人在15分鍾便民生活圈裡就業、創業。
『鐵爐子這下用不上了,不過,捨不得扔!放在門口,做個紀念……』從那時起,凡是殘疾人來店裡修鞋,老紀一律不收錢。此外,他還添了新手藝——街上環衛工人的傘壞了,也是他免費給修好的。
愛心喚愛心。近日,雞西迎來一場大雪。老紀一早來上班,發現店門口的雪已經被人打掃得乾乾淨淨……
光明日報記者 張士英 雞西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梁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