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來,我市教育系統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全市教育事業蓬勃發展,人民群眾教育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
市委、市政府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將其作為推動雞西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性、先導性工程。全面落實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全市中小學校黨政分設率和專職副書記配備率均達到100%,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充分發揮。持續擦亮『金雞紅燭、育人先鋒』黨建品牌,打造『一校一品』黨建品牌39個,2個單位成為省級基層黨建試點,4所學校獲評省級黨建示范校培育創建單位。
在育人方面,我市著力構建『養成?體驗?實踐』德育模式,連續11年召開全市『好習慣』示范表彰大會。率先成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區域聯盟,深挖北大荒精神、抗聯精神等紅色資源,開發思想道德建設校本課程42門。建設雞西市書香校園智慧閱讀平臺,編制《雞西市中小學閱讀指南》,連續舉辦5屆中小學校『讀書節』,年均開展近120場次『行走的閱讀』活動。開發校內外勞動教育課程23門,構建多維度『134』勞動教育評價體系,成功承辦全省五色勞動教育雞西應用推廣研討會,16家研學實踐基地被認定為省級基(營)地,可容納600人的雞西市興凱湖(國際)研學營地成功試運行。建立家庭教育指導中心,開發89門心育校本課程,創新搭建『雞西市家長成長網』平臺,『337家校共育模式』案例入選教育部第二批家校共育優秀案例。
各級各類教育發展成效顯著。學前教育普惠擴容,新建、改擴建公辦幼兒園16所。全市現有各級各類幼兒園318所,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99%,公辦園在園幼兒佔比達60%,提前三年完成國家目標。義務教育優質均衡,鞏固率達99.5%,超出全省0.2個百分點。新建、改擴建義務教育學校5所,優化調整區域義務教育布局,順利完成市田家炳中學、市第九中學、雞冠區興國小學『三校合並』。啟動義務教育『攜手共進』計劃,77所中小學校結對提昇。高中教育特色多樣,毛入學率達97.5%,我市成功創建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國家級示范區、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化國家級試點實驗區。職業教育融合創新,優化布局形成『一縣一校』格局,新增新能源汽車運用與維修等4個專業,與省內10所高職院校開展『3+2』貫通培養,『1+X』證書試點通過率達92%,在省內率先推進職普融通。『雙師型』教師佔比67%,校外實習實訓基地63個,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2個,汽車維修產教融合共同體案例入選全省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典型案例。聯合12部門制發《雞西市職業教育產教聯合體建設實施方案》,建立汽車維修等5個產教融合共同體,『十四五』期間共開展各類成人職業技能培訓2.7萬人次。終身教育體系不斷健全,成立雞西開放大學,構建市、縣、鄉、村四級終身學習服務網絡,我市獲評第一批『全國學習型城市網絡成員城市』。特殊教育優質融合發展,義務教育階段殘疾兒童入學率達98.85%,雞東縣特殊教育學校投入使用,2名教師教學基本功展示、2所學校融合教育案例入選首屆全國特殊教育教師教學基本功展示和融合教育優秀教育教學案例。
教師隊伍建設持續優化。五年來通過多種方式補充教師1030人,其中面試簽約高層次人纔67人,公開招聘教師519人,接收公費師范生120人,招聘『特崗教師』324人。強化師德師風建設,舉辦師德師風大講堂22場次、優秀教師師德事跡宣講68場次,開展『雷霆行動』專項整治。實施『三名』工程和『未來校長』培養工程,建立『三名』工作室11個,培養儲備『未來校長』100名,打造省市級名師48人、學科帶頭人100餘名、骨乾教師近千人。與北京師范大學建立合作關系,啟動基礎教育教師能力素質提昇『三年會戰』行動計劃。
平安和諧校園基礎穩固。全市中小學、幼兒園100%實現24小時封閉管理,安裝一鍵式緊急報警裝置480個,全面落實『高峰勤務』和『護學崗』機制,『四個100%』全面達標。全市校園實現『零燃氣』使用,安全銷毀70所學校歷史遺留危化品共計5.33噸。落實教育『八五』普法規劃,師生普法覆蓋率達100%。
辦學條件得到大幅改善。五年來投入教育資金超10.7億元,新建、改擴建學校和幼兒園21所。持續增加優質學位供給,新增公辦幼兒園優質學位3230個、義務教育階段優質學位3443個。
『十四五』期間,雞西教育碩果累累:獲評『中國校園健康行動校園心理服務標准化示范工程試點』城市;雞西市第一中學校、雞西市躍進小學入選首批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校;市教育局在第九屆全省學生『學憲法、講憲法』活動中獲最佳組織獎(全省排名第一);5項工作被授予省級先進單位稱號;獲評省級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化示范區、全省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城子河區、麻山區被認定為完善普惠性學前教育保障機制省級實驗區;雞冠區、雞東縣被認定為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提昇省級實驗區。
我市『十四五』教育事業面貌正在發生格局性變化,全市教育已經進入加快建設教育強市新階段,為『十五五』教育改革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