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蠶農們一年中最忙碌的季節。
每天清晨四點,麻山區麻山鎮五龍村村民丁文波就早早提著竹筐來到自家的柞木林中。筐內,成千上萬條黑芝麻般的柞蠶幼蟲正輕輕蠕動,等待開啟『林間盛宴』。丁文波小心翼翼地將它們投放至鮮嫩的柞葉上,幼蟲們仿佛嗅到了美食的氣息,它們細小的胸足迅速緊緊抓住葉片,一時間,林間響起此起彼伏的『沙沙』聲。
『你看這些小家伙,今年孵化得特別好,又多又壯實!』丁文波滿臉笑意地展示著竹筐裡的幼蠶,眼中滿是期待。他介紹,每年6月末,柞蠶養殖便進入關鍵期。飛蛾破繭產卵後,經過10天孕育,新生命破殼而出,這些體長僅2 - 3毫米、渾身細毛的幼蟲,將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奮力生長。
與以往不同的是,如今的養殖方式更具科學性。丁文波坦言,過去全靠老經驗投放蠶寶寶,一遇天氣變化就容易出問題。而現在,多虧了我們駐村大學生宋佳明帶來的科學養殖方法,讓幼蟲成活率提高了近三成。
自進入農忙時節以來,今年26歲的駐村大學生宋佳明每天都會穿梭在柞林間,仔細觀察幼蟲生長狀態,認真記錄各項數據,並據此為蠶農調整養殖策略。采訪中,宋佳明還透露了一個『新點子』:計劃利用短視頻平臺,直播柞蠶生長全過程,以此吸引更多人關注五龍村的柞蠶產業,為後續產品銷售開拓新路徑。
近年來,五龍村作為全市最大的柞蠶集中養殖基地,實現了雙重蝶變。在柞蠶養殖領域,村民告別『憑經驗喂養』的傳統模式,依托科學技術,突破單一蠶繭生產局限,逐步構建起『養殖—加工—銷售』全鏈條體系。在產業發展方面,通過直播帶貨等方式廣開銷售渠道,將柞蠶產業附加值發揮到極致。曾經單一的『靠天吃飯』產業,如今正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硬核』支柱。
站在山坡上,望著漫山遍野忙碌的村民,五龍村黨支部書記李慶龍滿懷信心地表示,五龍村將立足柞蠶產業,加大技術支持,全面探索『柞蠶養殖+生態旅游』新模式。未來,游客不僅能走進柞林,親身體驗喂養蠶寶寶的樂趣,還能深入了解柞蠶從幼蟲到結繭的全過程,著力打造集養殖、加工、旅游於一體的全產業鏈,把柞蠶產業打造成村民的『綠色銀行』,讓這片青山柞林真正成為農民的致富寶山。
麻紅娟 記者 孫洪義 塔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