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我這老慢支冬天總咳喘,夏天貼敷真能管用?』『這解暑茶清清涼涼的,比冰飲還舒服!』7月19日上午8時,市中醫醫院門診陽光大廳裡人頭攢動,交流聲、諮詢聲與藥材清香交織,為期一上午的『入三伏啟盛夏』系列活動之『仲夏中醫養生節』義診體驗活動,在市民的熱切期盼中拉開帷幕。
剛進大廳,就看到醫院黨委書記王海龍、院長聶中奎正在現場親自指揮,安排部署工作。據介紹,為讓活動接地氣,醫院提前半個月開始策劃,院領導多次調研,確保每個環節都貼合市民需求。
活動現場,身穿紅馬甲的志願者非常『亮眼』,她們主動上前指引:『大爺,冬病夏治展臺往這邊走,需要我幫您拿東西嗎?』10餘名志願者分散在各展區,有的引導路線,有的協助老人登記,紅色身影穿梭其間,讓活動更顯溫馨。
冬病夏治展臺前,老病號嘗到『甜頭』
『王大爺,您這胃病十年了吧?再看看舌苔。』『冬病夏治』專區,主任醫師胡海霞的診桌前排起長隊。68歲的王福生剛貼完三伏貼,指著藥貼笑說:『去年貼了一夏天,胃病發作少了一半,今年帶老伴兒來!』胡海霞一邊辨證施貼,一邊講解:『像慢性支氣管炎、風濕骨痛這些「冬病」多因陽氣不足,夏天借天之陽氣補人體之陽,效果事半功倍。』
體驗區裡,艾灸的溫香彌漫,幾位市民正在接受推拿。『您這肩頸太僵硬了,我給您按按風池穴。』推拿師的手法剛柔並濟,市民們連連稱舒服。角落裡,大夫正為市民刮痧,紫紅色痧痕漸顯:『這是排濕氣,刮完會渾身輕快。』剛體驗完的張阿姨活動著脖子:『剛纔還轉不動,現在能輕松轉頭了,中醫技法真管用!』
藥膳飄香,藏著『脾胃養護』的智慧
『茯苓香菇炒時蔬健脾滲濕,黑芝麻饅頭能烏發……』『中醫藥膳』展臺前,營養師王麗?忙著遞解暑飲,新增的『降壓茶』試飲處格外熱鬧。『這裡面有菊花、決明子、羅布麻,清熱平肝,適合血壓偏高的朋友,還帶點回甘呢。』她邊倒茶邊介紹。
長桌上,十多道藥膳整齊排列:紅棗桂圓蒸南瓜、涼拌蒲公英、茯苓山藥蒸雞……每道菜旁都有標牌標注配方功效。『夏天別貪涼,冰飲傷脾胃,不如來碗藥膳湯。』王麗?指著茯苓陳皮魚說,『這道菜祛濕健脾,很對東北人口味。』
『養生好物』展臺前,足浴包成了搶手貨。『這裡面有艾葉、生姜、花椒,泡腳能驅寒助眠,還緩解靜脈曲張。』大夫拿起一包說,『有三種配方,怕熱上火的可選加薄荷的。』市民們邊看說明書邊購買,不少人一下拿了兩包。
名醫診桌旁,脈診間辨體質明方向
中醫特色義診區人氣『爆棚』。全科專家宋春麗三指搭脈,凝神細診後寫下體質辨識結果:『您是痰濕體質,夏天少吹空調,多吃紅豆薏米,養生得因人而異。』不遠處,年輕醫生正為青少年做脊柱側彎篩查,用專業儀器測量並示范矯正動作。『現在孩子總低頭看手機,體態問題多,早發現早糾正纔好。』康復科主任李屹宸的話,讓家長們連連點頭。
從『消渴不渴』專區糖尿病患者拿到調護方案的安心,到『運動康復單元』阿姨們學頸椎操的認真;從藥膳展臺的『再來一杯』,到養生市民記筆記的身影……中醫『治未病』理念不再抽象,是三伏貼、養生茶、調理方,是刮痧後的輕快、艾灸的暖意,更是志願者遞來的溫暖。
上午11時活動接近尾聲,65歲的陳阿姨拎著養生手冊,攥著藥膳配方和足浴包笑說:『這活動太實在了,在家門口就學到真知識,市中醫醫院把健康送到了咱心坎上!』
陽光透過玻璃窗,映著市民的笑臉,也映著醫院用中醫藥守護健康的初心。這個盛夏,中醫智慧正像三伏陽氣,溫暖著每個市民。
孫偉 記者 孫洪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