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來,麻山區麻山鎮遭遇持續高溫天氣,5000餘畝水稻面臨嚴重旱情。當地迅速行動,通過清理溝渠、引水保灌等『硬措施』解燃眉之急,同時組織農技人員深入田間,以節水技術、科學管護等『軟支橕』護航生長,全力築牢秋糧豐收防線。
自7月以來,持續的高溫炙烤著麻山區麻山鎮的每一寸土地,尤其是5000餘畝水稻田正經歷著"烤"驗——田埂龜裂、土壤失?,稻穗在烈日下微微蜷曲,豐收的希望面臨嚴峻挑戰。
"不等不靠,把水引進田!"這是麻山鎮各村屯的共同行動。在?牛河畔,麻山村黨支部書記趙長勝帶著村民清理主乾渠的淤泥,汗水順著黝黑的臉頰淌進泥土裡:"渠道通了,河水纔能'跑'到最需要的地方,每一滴水都得用在刀刃上。"如今,從吉龍湖抽來的湖水、從?牛河攔河引來的河水,正沿著暢通的溝渠緩緩浸潤乾裂的稻田,給莊稼"喝"上了救命水。 田埂上,另一群身影同樣忙碌。龍山村的稻田邊,農技人員頂著30多度的高溫,蹲在田間撥開稻葉查看?情,褲腳沾滿泥水也渾然不覺。"土壤含水量18%,得控制灌溉頻率,采用乾濕交替法保?。"他們一邊記錄數據,一邊給種糧大戶李廣麗比劃著,"之前推廣的節水技術現在派上大用場了,能比傳統灌溉省三成水。" "這技術真是救急!"李廣麗望著自家田裡逐漸舒展的稻葉,臉上露出了笑容,"農技員手把手教的法子,讓我們在缺水時心裡不慌。你看這稻穗,只要挺過這陣,豐收就穩了!" 從引水保灌的"硬措施",到技術護航的"軟支橕",麻山鎮正用實打實的行動,為水稻橕起"遮陽傘"、送來"及時雨",在抗旱保豐的戰場上,築牢秋糧豐收的根基。
劉弋琳 記者 孫洪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