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城子河區委書記張遠民
東北網雞西3月27日訊 (雞西日報記者 張晶) 近日,記者采訪了城子河區委書記張遠民,深入了解城子河區如何依托區域優勢,貫徹落實全國兩會精神,在打造最優營商環境,加快產業融合發展,推進鄉村振興方面做文章,促進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健康發展。
張遠民說,城子河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頭等大事來抓,著力打造高效透明的政務環境、公平正義的法治環境、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環境,不斷提昇城子河的環境競爭力。通過實施『領辦代辦制度』『直通車制度』,組建由發改、工信、消防、住建、環保等部門參加的專業服務隊伍,對企業提供『管家式』『保姆式』服務,著力破解企業前期手續辦理難問題;通過采取處級領導包保、按月跟蹤推進等措施,及時研究解決項目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困難,著力破解項目開工建設難問題;通過前瞻性的推進《城海路工業帶控制性詳細規劃》《正陽獨立礦區總體規劃》和兩鄉13個村的村莊規劃的編制,著力破解產業項目發展空間難問題,使招商引資上項目成為『轉型發展、興區富民』的總抓手,推進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動力引擎。2018年,圍繞『一黑一綠一藥』和現代服務業發展方向,我區共引進和生成項目52個,到位資金6.2億元。其中市、區級30個重點產業項目完成投資3.41億元,佔固定資產投資的45%。今年謀劃的環保脫硫劑、新能源汽修等4個項目已經開工建設,塔頭湖有機食品等4個項目預計『5·15』開復工。下一步,我們將嚴格落實《黑龍江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建立項目落地保障機制和承諾辦結制度,在重點產業項目謀劃、建設、投產等環節制定有針對性的推進措施,提昇我區產業項目建設水平,以重點產業項目建設助推我區產業昇級轉型發展。通過為市場主體開展精細化親情化的服務,讓全區各級乾部成為構築親清政商關系的實踐者、區委區政府重商親商的貼心者、企業發展方針政策的傳播者和幫助企業解決疑難問題的協調者。
張常榮書記在『兩會』上的提案和訪談發言,幫助我們進一步捋清了發展思路,我們堅決貫徹落實市委部署,把解放思想作為加快轉型發展的金鑰匙,樹立農業產業融合發展新理念。比如我區永豐朝鮮族鄉豐安村村民陸福仁,組建了阿之麥水稻專業合作社,通過改良土壤,機械化生產、產品溯源、打造『東北道』品牌、線上線下營銷等措施,真正實現了一產『接二連三』,融合發展。今年合作社還打算建設稻米加工體驗館,讓游客參與體驗水稻從生產到加工、米酒制作、包裝全過程實踐活動。還有我區長青鄉新陽村原來主要種植秋白菜,供應全市,但由於賣菜難和缺水等問題好多年不種了。去年新陽村在區裡扶持下,在荒溝裡建設了多功能蔬菜儲藏庫,還新打了2眼機井,解決了村民後顧之懮,帶動17戶村民種植秋白菜近百畝,增收20萬元,村集體增收6萬元。今年村裡還打算擴建儲藏庫,正在和企業洽談建設酸菜加工廠。我們還打破了村與村、鄉與鄉村的界限,整體規劃了城子河新陽生態旅游園區,將新陽湖景區和城子河村佔地220畝、35棟溫室的綠色果蔬示范園,以及城子河村木耳棚室園區整合起來,形成了近400畝的集農產品生產、休閑娛樂、生態觀賞、體驗采摘於一體的近郊特色旅游景區。
我們將按照張常榮書記提出的路徑,充分發揮近郊區位優勢和設施農業產業基礎,堅持走產業融合、轉型昇級的現代化農業之路。一是促進工農融合,圍繞『農頭工尾』『糧頭食尾』,做好精深加工文章,抓緊引進一批科技含量高、輻射能力強的農副產品龍頭加工企業,延長水稻、蔬菜、雜糧等農產品的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二是提昇農產品品質。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增加『三減』面積,擴大綠色有機農產品種植面積,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有效供給;三是促進產銷融合,通過金三角電商平臺、興凱湖垂直購等線上平臺和線下實體店營銷,探索線上定制營銷,逐步佔領中高端農產品市場,實施品牌戰略,加強宣傳推介,提高品牌知名度,實現由『種得好』向『賣得好』、『效益好』轉變,不僅要讓農業豐收,更要讓農民的錢袋子更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