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老友記》開播25周年。在美國,從電影院線到各大商家,都推出了一系列的活動來紀念這部在人們心中永遠無法替代的經典。這部情景喜劇伴隨了一代人的成長,在全球各個年齡段都擁有眾多骨灰級粉絲。耐人尋味的是,時至今日,它依然因為其超凡的魅力不斷吸引著年輕人。TV TIME APP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老友記》是過去一年播放量佔比最高的電視劇,也是當下全球最昂貴的影視IP之一。Netflix作為新的媒體平臺,此前花了1億美元向華納影業購買《老友記》的平臺播出權——這還只是播到2019年末的費用,這些真金白銀並非憑空花費,也是基於其用戶巨大的需求。
為什麼《老友記》在時隔25年後,依然如此受人追捧?在跨越種族、年齡、國籍的背後,是什麼將數以萬計的觀眾聯系在了一起?
不完美的人物和完美的人物關系
《老友記》描繪的背景是90年代的曼哈頓,幾乎所有故事都發生在一個咖啡館和西村一個破舊的公寓裡。而故事的基調是由莫妮卡抱著從婚禮中落荒而逃的瑞秋的對白奠定的——『歡迎來到現實世界,它糟透了,但是你會喜歡的』。
六個二十多歲、略顯笨拙且涉世未深的年輕人,各有各的弱點和缺陷——自命不凡的羅斯,有點傻白甜的瑞秋,缺乏安全感的錢德勒,控制欲很強的莫妮卡,古怪不合群的菲比,以及呆萌的喬伊。一方面,他們的性格特征是所有笑料的來源;另一方面,所有年輕或者曾經年輕的人,總能在這些平淡無奇的小人物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畢竟,誰沒有一點自己的小怪癖呢?
20歲出頭的日子,其實是一段青春期的延續,既無法和家人一起居住,又無法組建新的家庭。他們有的從家庭中逃離,有的從婚姻裡逃離,有的從糟糕的人際關系裡逃離。在這段走向真正獨立的旅途中,『朋友』填補和代替了家人,成為所有情感需求的支柱,無論是在虛構的屏幕中,還是現實生活裡,那些在進入大城市打拼的單身青年,唯一可以依靠的無疑只剩朋友。他們時常會在工作、生活和情感關系中迷路,但是無論遇到何種困境,似乎都不用擔心,因為朋友『永遠在那裡』。正如編劇瑪塔·考夫曼所說,『這是一個關於你人生中某個時候你的朋友就是你的家人的劇。』
幻夢究竟是慰藉還是毒藥
有人說,《老友記》是對年輕一代的理想主義寫照,同時也是一部描述四分之一人生危機的作品,正如主題曲所唱:『沒有人告訴你生活會是這樣/你的工作是個玩笑,你一文不名,你的愛情如曇花一現。就像開車的時候卡在二擋,無法迅速前進。這一天、這一周、這一個月,甚至是這一年你都很倒霉。』
然而,即使沒有一個角色在工作上花費過多時間,或是因為自己的收入而惴惴不安,他們無一例外最後都擁有了令人羡慕的浪漫生活,而朋友總是可以在最需要他的時刻出現,挽救你於水火。這些近似夢幻般的生活元素,無疑是節目能夠不斷虜獲年輕粉絲的原因。不久前一項對英國9至16歲兒童的調查發現,《老友記》是他們最喜歡的電視連續劇,盡管其中大多數被調查者是在最後一集播出後出生的。相比起學校的束縛,巨大的學業壓力,那種可以把大部分時間花在與親密朋友在咖啡廳裡閑聊的生活,當然值得所有年輕人向往。
所以,也有批評家指出,《老友記》不過是對現實世界的虛假刻畫,它向『千禧一代』展示了沒有出色工作的成年人也能夠住在漂亮的大公寓中,逃避他們的許多責任,並在成年後依然可以不必成熟。這些人看似生活在一個多元化的大都市,實際不過是生活在巨大的幻夢裡。他們社交能力很差,缺乏認真做事的動力,他們總是覺得自己可以將事情交給別人來解決,而即使做出了糟糕的生活選擇也不會有什麼重大後果。
有趣的是,似乎這些對《老友記》的詬病和對千禧一代的抱怨如出一轍。
當我們在懷念《老友記》,我們在懷念什麼
《老友記》跨越了整整十年,它發生的社會環境似乎與現今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編劇考夫曼分析說:『如今的人們,一直生活在社交媒體上,可是我相信每個人都渴望與人的真實接觸。每個人都渴望真正的親密關系。可是他們不得不一直在看屏幕。』《老友記》的世界,沒有當今社會種種的焦慮,相比之下,那個時代簡直是田園詩般的生活——朋友們都聚集在沙發上聊天,而不是在微博或者朋友圈。
『自9·11之後,這部劇似乎變得越來越受歡迎,』編劇考夫曼說,『我認為部分原因是因為它是樂觀的。』對於美國觀眾而言,9·11確實是一個分水嶺,許多紐約粉絲回憶,《老友記》是2001年後三年支橕和陪伴他們走出陰霾的最重要的劇目。
在全球經濟發展和經濟危機並存的時代背景下,傳統的家庭結構被打碎,年輕人不得不背井離鄉去大城市尋找新的生活機會。於是,巨大的生活壓力與對親情的渴求,讓『朋友』成為年輕人所希冀逃離現實的唯一出口。可是,悲慘的現代悖論是:科技的發展可以讓你隨時與任何人進行聯系,但最終的結果是,人和人之間卻越來越疏離。
而觀看《老友記》,或許是你最容易進入的時光盒子,那裡保存著人類曾經有過的最簡單卻是最純粹的親密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