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天空泛起一抹玫瑰紅。沐浴初夏的朝陽,記者乘車沿烏蘇裡江一路向東,穿越烏蘇大橋登上黑瞎子島。
這裡位於祖國陸地版圖最東端。島上,東極哨所巍然聳立。駐守於此的北部戰區陸軍某邊防連,每天最早把太陽迎進祖國。
2016年5月24日,習主席來到連隊看望官兵,步行前往東極哨所,登上30米高的哨樓,察看執勤設施,詢問執勤情況,同正在執勤的哨兵交談。
離開哨所,習主席來到連隊勤務指揮室,聽取連隊建設和執行任務情況介紹。得知連隊建設信息化程度較高,執勤、巡邏設施齊全,官兵冒嚴寒、戰風雪、抗洪災、斗蚊蟲,有效完成了各項任務,習主席十分高興,叮囑大家發揚以島為家、艱苦創業精神,忠誠履行戍邊職責。
6年來,小島四季輪轉,島上風景變換。『這幾年,我們的「家」也發生了很多新變化,不變的是大家以島為家的熾熱情感。』連長張輝動情地說,邊哨條件雖然艱苦,但每名駐守在這裡的官兵,都已把小島當成家。

這個『家』,雖在小島,卻連著萬家安樂——
哨位上,20歲的戰士楊長明正在執勤。因為爺爺的緣故,這名在校大學生攜筆從戎,從巴蜀腹地跨越數千公裡,來到北國邊陲。
『我爺爺也曾是一名軍人。』楊長明說,小時候,軍營是爺爺嘴裡講個不停的牽掛。
大雪茫茫,滴水成冰,這個『家』為什麼吸引人?楊長明想尋找答案。
新兵下連第一個春節,他和戰友在巡邏途中度過,在齊腰深的積雪中艱難地向目標界碑行進。
『從沒見過這麼深的雪!』最初的興奮,很快被雪中巡邏的艱難衝淡。往年春節,楊長明都是和家人團聚。此刻,寒風裹著鄉愁,讓他的心情像腳步一樣沈重。楊長明鼻子一酸,淚水流出眼眶,很快在睫毛上凍成了冰花。
雪深路遙。背著沈甸甸的裝備,楊長明喘著粗氣,就在快堅持不住的時候,一名新戰士手指遠方大喊:『界碑!』
『我永遠忘不了第一次見到界碑時的情景。』楊長明回憶說,界碑上醒目的紅字『中國』和界碑旁『中國陸地最東點』的標記,讓人感到神聖。他告訴記者:『那天,站在界碑前,一起巡邏的老兵講了很多故事。』
小島自然環境惡劣,邊防官兵夏天忍受肆虐蚊蟲,冬天面對刺骨之寒,守邊巡邏卻從未懈怠。就在這座界碑前,連隊立下傳承至今的規矩:巡邏必到界碑前,決不能把領土守小了。

那年夏天,駐地暴發特大洪水,小島幾乎被淹沒。然而,連隊官兵一步不退,守著哨位,守著國土,也守著這個『家』。官兵劃船涉水堅持昇起五星紅旗的照片,在網上廣為流傳,觸動了網友內心最柔軟的地方……
聆聽老兵故事,『國家』的概念在楊長明心中變得具體形象起來。
『走在巡邏路上,腳印就是主權的印章。』楊長明說,如今,自己讀懂了邊關的神聖,讀懂了爺爺對軍營的不捨和牽掛,不知不覺,已經把這裡當成了『家』。
這個『家』,環境艱苦,卻讓人內心溫暖——
雖已入夏,清晨的小島依然有幾分涼意。走進戰士宿捨,一股暖意撲面而來。
中士田栓波招呼記者坐下,戰士們紛紛講起自己心中的這個『家』。
『習主席對我們的生活十分關心,走進戰士宿捨,邊看邊問。戰士們睡覺冷不冷?能不能洗上熱水澡?連隊伙食怎麼樣?每個問題都心系大家冷暖。我們都想向習主席報告,現在連隊的生活越來越好!』田栓波掰著指頭向記者介紹——
『清潔鍋爐取代了燃煤鍋爐,不僅讓室溫適宜,而且節能環保。』
『熱水器實現電熱能和太陽能「雙配置」,戰友們隨時都能洗上熱水澡。』
『伙食也可口,我老家是河南的,炊事班做的胡辣湯,是地地道道的家鄉味。』
『這些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讓人身在邊關不覺寒。』田栓波說,更讓大家溫暖的是,戰友們爬冰臥雪、同甘共苦結下的深厚感情。

說到這裡,戰士辛紮那打開了話匣子。入伍之初,他漢語說得不太好,加上性格有些內向、第一次離開父母,很想家,不願和戰友多交流。
改變,發生在他到部隊後過的第一個生日。
『我原來在家沒有過生日的習慣。生日那天,我以為會和往常一樣。午飯時,突然聽到一句用蒙語說的「生日快樂」。』
『一抬頭,看到戰友端來炊事班為我做的大蛋糕,還調制了家鄉的奶茶。班長遞給我一碗生日面,裡面放著兩個荷包蛋。我是含著眼淚把面吃完的,感覺好香好香。』
從那以後,辛紮那漸漸變得開朗起來,與戰友的關系也越來越融洽。
采訪中,記者得知辛紮那是家中獨子,父母曾想讓他早點退伍回家。
『猶豫過,但每次想起那碗生日面,我就捨不得。』辛紮那告訴記者,這幾年,全社會對軍人軍屬越來越尊崇,逢年過節家鄉政府部門上門慰問,立功喜報敲鑼打鼓送到家,『一人參軍、全家光榮』,鄉親們都羡慕,父母也越來越支持他在部隊好好乾。
『守在父母身邊是盡孝,衛國戍邊讓父母為我們驕傲也是盡孝。』連隊副指導員周士豪說出了大家的心聲,每次連隊這個『家』有喜事、戰士們取得新進步,乾部骨乾都會給戰士家長打電話報喜,同時感謝他們的支持。一條電話線,連著兩個家,連起家與國。
這個『家』,讓人眷戀,也讓人成長——
『看,這是我來島上第一天拍的照片——朝陽下的柞樹林。』一名戰士向記者展示他的微信朋友圈,照片配了一行簡短的文字:心中有陽光,腳下有力量。
這片茁壯成長的柞樹林,也是全旅聞名的『人纔林』。
為了鼓勵官兵紮根哨所,連隊有項傳統:優秀士兵可以在『人纔林』種下一棵標有專屬編號的柞樹。
夏日,島上的柞樹綠意盎然。通信技師、一級上士劉相生一眼就認出自己種的那棵。
『習主席來到連隊勤務指揮室,聽取連隊建設和執行任務情況介紹時,我作為操作員全程操控信息裝備。』劉相生說,『當時大屏幕顯示的還是模擬信號視頻。現在,我們的設備更先進、畫面更清晰。』
設備更新換代,官兵們需要不斷昇級能力。『一開始我連有些裝備的名字都記不住,更別提熟練操作了。』劉相生自我揭短。『怎麼辦?一個字:學!』只用一年,劉相生就從新裝備『門外漢』逆襲為戰友眼中的『大拿』。

鷹眼全景系統、多媒體背負式終端、無人機、微波通信車、衛星電話……談起這些信息化裝備和連隊智慧邊防建設成果,劉相生念起一首打油詩:『高新裝備入邊關,巡邏不再跨馬鞍。熒屏清晰明如水,一點鼠標近眼前。』
搭乘智慧邊防建設快車,連隊官兵加速成長:戰士趙佳宇成為無人機操作能手,郭志強精通多媒體終端應用,李俊牽頭成立的學習小組取得多項革新成果……
成長,發生在連隊每一名官兵身上。
連隊乾部告訴記者,近年來,連隊練兵備戰熱情高漲,官兵軍事訓練水平逐年攀昇。去年,中士黃波奪得400米障礙全旅第一名,中士劉吉滿、二級上士餘洋在散打比賽中包攬旅裡的冠亞軍,連隊軍事訓練綜合成績位列全旅第一……
改革調整期間,戰士姜鑫雨從另一支部隊轉隸過來,來到偏遠寂寥的邊防哨所守防。姜鑫雨心理落差很大,萌生了退伍的念頭。
『在我最迷茫的時候,連隊沒有放棄我。連長、排長給我講習主席來到連隊看望大家時的情景,講連隊的光榮傳統,戰友們也經常鼓勵我。』回憶自己融入連隊的歷程,姜鑫雨至今難忘。

重新振作後,姜鑫雨的軍事訓練成績突飛猛進,不僅順利選晉軍士,還連續4年獲得嘉獎。2020年,他在全旅『東極衛士』比武中創破紀錄,榮立三等功。
在『人纔林』種下柞樹那天,姜鑫雨覺得自己也真正在這裡紮下了根。他悉心照料,希望小樹茁壯成長、枝繁葉茂。『我們連就像是一個大家庭,在這裡我找到了奮進的方向,我愛我的連隊,我愛這個「家」!』姜鑫雨說。
都說邊關苦,都說邊關累,可連隊官兵為什麼能在這裡安心駐守?離開東極哨所,陽光照在江面,灑下一片金輝。記者心中有了答案:守國守邊亦守家,國安家安亦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