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麻山區麻山鎮龍山村提起王有霞,鄉親們無不豎起大拇指,她頭腦靈活,能張羅肯吃苦,千方百計幫助村裡尋找致富項目,村裡誰家有個大事小情但凡能幫上忙的她也絕不含糊,鄉親們都非常喜歡她,稱她是村裡致富的帶頭人。
王有霞是土生土長的『龍山人』,熟悉這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 2000年,年僅21歲的王有霞經過考核競聘為龍山村會計,一乾就是21年,始終奔波在帶領農民致富的路上。
王有霞說:『我們尋找項目也真的挺難,因為村裡山坡地較多,以種大田作物為主,都是以多取勝,一畝地收入不了多少錢。後來,我看准了白瓜子項目,一畝地能淨掙2000多元錢,省時省力,早賣早見效益。因為大田作物得11月、12月纔能銷售,玉米有的時候還要等到來年3月份纔能賣出去,而白瓜子10月收獲,經過半個月的晾曬就能銷售。』
就這樣,王有霞帶領村民持續種了八九年的白瓜子,效益最好的時候村民每畝收入2000元到3000元,每到秋天,村裡都會增加幾臺小轎車,村民們別提多高興了。
2016年,受天氣等因素影響,村民們種的白瓜子全爛在地裡,顆粒無收,村民的生活一下子跌入谷底。再加上連年重茬種植白瓜子,土壤中已經含有一種病菌,不能再繼續種了。不輕言放棄的王有霞開始嘗試調整種植結構,轉變生產方式,她查閱大量致富信息資料,幾次到外地考察,尋找適合本村的致富項目。她說:『我就看遼寧那邊地少,但是人都挺富裕,什麼坡地、崗子地,不挑地,就種大榛子,我就去考察了幾次,一看還真行,一畝地也投資不了多少錢,但是終身受益,就是不用年年栽……』經過找專家論證,龍山村的地形和土質非常適合種大榛子,王有霞得償所願喜上眉梢,她立即向村民們說出這個想法,很多村民卻因之前虧過本仍心有餘悸,而且種植大榛子5年纔能到豐產期,見效慢,怕有風險。
再多的語言也不如實實在在的行動。為了說服大家,王有霞在自家50多畝地裡先後栽種4300多棵榛子樹,村民們覺得王有霞平時是個心裡想著百姓、又能乾事兒的人,十多戶村民陸續栽種了300多畝地。剛開始不懂田間管理,她就去外地學習技術,再幫助其他種植戶解決難題。
村民宋曉偉深有感觸地說:『王有霞是我們村的致富帶頭人,挺多項目都是她引進來的,在她帶領下,我們的致富項目非常多,大榛子這個項目,挺多農民都不會,她指導俺們怎麼栽培、育苗、施肥,到什麼季節該打藥,她都給我們做指導,大家非常信賴她。』
『3年後掛果,5年豐產,那時候不用再勸,村民自然就跟著栽種了。』王有霞對此信心滿滿。去年,她的榛子林經過5年沈淀,也迎來了盛果期,一畝地能產出280多斤榛果,僅開園當天就銷售了250多公斤,這也讓當初跟她一起種植的榛子戶心裡樂開了花。
有了項目,有了產量,王有霞又忙著幫村民尋找銷售渠道,她通過直播電商銷售平臺,不僅把本村種植戶的大榛子全部銷售出去,還幫助鄰村種植戶銷售,對項目的推廣起到促進作用。
龍山村黨支部書記陳桂芳說:『因為有這個好的項目,增加了農民收入,提高了生活品質,鄉村面貌發生變化,幸福感和獲得感也增強了,村民都非常感謝她。』
又是一年春草綠,到了一年開始忙碌的季節。王有霞每天除了完成村裡的會計工作外,還走農戶指導種植技術、參與村裡疫情防控工作,用她自己的話說:『身為一名黨員,就要發揮好模范作用,回報生養的這片土地,回報父老鄉親』。
『村裡發生的這些變化,都得益於我們趕上了這個偉大時代,習近平總書記不都說麼,鄉村振興要產業致富、項目致富,所以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每年國家的第一號文件都是關於「三農」問題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抓住這些政策發家致富。』王有霞說。
記者 王洋 趙漢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