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仕德事跡
劉仕德,男,漢族,1937年12月出生,群眾,密山鎮新和村村民。2019年11月被中央文明辦評選為『中國好人』。
『其實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是魯迅先生在小說作品《故鄉》中的一句話,在我省密山市密山鎮新和村,有一條無名小路,四十多年前,因為走的人太少了,所以,這條路坑窪難行,村裡人出不去,外來的車也進不來,這一切,被當時正值壯年的年輕人看到了,於是,他便萌生一個想法,要把這條路修好。時光荏苒,47年後,這條路的路況有所改變了,當時的年輕人變成了八旬老者,而他並沒有因為逐漸衰老而放棄義務修路的『工作』,直到不久前,有人把老人修路的場景發到了朋友圈,這位八旬老者纔走進人們的視線。視頻拍攝在一個下雨天,老人穿著雨披推著三輪車在羊腸小路上艱難前行,車上裝著一把鐵鍬和裝滿沙子、石塊的絲袋子、車尾系著一個小紅旗。過一會兒,他停下車,用鐵鍬撮一鍬土填在路上,並用鐵鍬拍平……
老人叫劉仕德,今年83歲,家住密山市密山鎮新和村六組,47年來,他靠著一把鐵鍬、一個小推車,愣是把這條讓村民出行不便的小路給修好了,十指指紋幾乎全部被磨光,每當有人問他,為啥要這麼執著地修這條路,老人便回答::『與人方便與己方便。』日前,記者采訪到了劉仕德和他身邊的村民,聽了他修路的艱辛歷程。
修路47年 指紋幾乎被磨光
撥通劉仕德電話的時候,他剛剛把路面的一塊坑窪地用磚頭墊平,聽說記者要采訪他四十七年如一日修路的事時,老人在電話中說:『我沒啥文化,也講不出大道理來,反正我知道,這條路不好,動動手修一下,自己方便與人方便。』劉仕德告訴記者,他出生於上世紀30年代,自幼居住在農村。小的時候,看到村裡的路有低窪不平之處,就會用石頭、磚頭填補。『早些年,因為路不好,沒有交通工具,農村人很少出門,有的村民甚至在村裡活了一輩子,連縣城是啥樣都不知道。』看到村民出行不便,劉仕德年輕的時候就萌生了一個想法——修路,於是,他經常在農閑時,到農田邊上拉上一車土,並運到村東頭,愣是在村東頭墊起了一條(近千米)的土路,並對破損的路邊填填補補,至今已義務修路47年。
由於地形的原因,密山市密山鎮新和村被分為六個組,每個組之間有一定的距離,而劉仕德老人居住的地方是新和村六組。據六組組長高臣介紹,修路老人劉仕德從1972年就開始了義務修路工作,哪裡的路不平,哪裡就能看見他的身影。一輛破舊的手推車、一把鐵鍬和一個裡面裝著沙子石塊之類東西的絲袋子是鋪路老人乾活工具。這些年,老人只要看到哪條馬路不平了,就推上手推車,撮上兩鍬土填平了。今年,劉仕德老人還特意買了一車土,准備修路用。老人身體可好了,也很能乾,年輕人都比不上他!他整整堅持了47年,十指指紋幾乎全部被磨光了……』
修路讓大家出行順暢 全當鍛煉身體了
據村民介紹,村東頭最早也沒什麼路,老人愣是用磚頭、瓦塊墊出來一條路。農村的路上總會有農用車經過,道路也總會出現坑窪不平的情況,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來往車輛通行十分不便。劉仕德老人看在眼裡,急在心上,想盡辦法要把路面的坑填上。於是,他就推著手推車,拿著鐵鍬和絲袋子,到處撿碎石子和破磚頭,然後一袋子、一袋子地運到路邊,再一鍬一鍬地把路面鋪平。他每天都是太陽還沒有昇起的時候就出發了,中午在外面對付一口,太陽落山的時候纔回到家裡。
老人有個習慣,越是下雨天越要出門,因為他惦記大雨會破壞平整的路面。開始的時候,家人和鄰居都對老人的行為不理解,經常勸他:『修路是政府的事,你一個人的力量也解決不了,這麼大年紀了,還是休息休息吧』。然而他的回答卻總是那麼朴實:『我就是想讓大家出行的時候順暢些。我年齡大了,乾點兒我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我有生之年為社會盡點兒力是我最大的快樂,就當鍛煉身體了……』
一個閑不住的熱心人
劉仕德雖然不是一個標准的築路工人,但是尋找破損路面,觀察周圍的環境已經成了他多年的『職業病』,出門必備一個絲袋和一把鐵鍬,發現有碎石子或建築垃圾就撿,然後拿去鋪路,這已經成了他無法改變的生活習慣。有時碰到坑窪比較大的路面,他就到處去找拉建築垃圾的車,請求司機將那些建築垃圾運到這裡,然後自己用鐵鍬一鍬一鍬地將路面鋪平。如果找不到碎石子、破磚頭等建築垃圾的時候,就自己花錢僱車到建築工地撿人家廢舊的石頭瓦塊甚至是人家不要的沙子運回來鋪路。
記者聯系到一位經常從這開車路過的李師傅,他告訴記者:新和村這段路我經常開車路過,有幾處破損顛簸處印象比較深,有一次返回時,經過一段填平坑窪處感覺特別平順,以為是村裡安排人墊的,再往前遇到老人家在路上平整路面,我就停車問一下是否村裡安排的,得知是義務修補。於是就我便拿出手機錄視頻並上傳到網上,後來聽村民說老人家勤勞一輩子了,做了很多好事。
今年8月,密山鎮的負責人下鄉防汛檢查,返回途中,正在下雨,偶遇劉仕德正穿著雨披義務為村民修補破損水泥路面,於是滿滿的正能量被拍攝傳遞開來!當記者剛開始表明采訪意圖時,老人卻一直在說『采訪我乾啥,這都是我應該做的……』電話那頭的耄耋老人透著執著。
劉仕德老人有四個兒女,目前自己居住,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閑不住的人。
年輕時,他喜歡挖挖填填,曾在家門口挖出一個大魚塘養了不少魚,中間還建了一個小島,在房屋周圍種了不少果樹種了多種花。當很多老人用打朴克、下棋來豐富自己的生活時,劉仕德卻每天不停地在村裡來回轉悠,發現路面上有小石子,廢磚頭等雜物都收拾到一堆兒,以備鋪路之需。
老人的小房不大,夏天還好,冬天的時候就四處透風,每年冬天老人都會到小兒子在北京的家裡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