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蠶期時天天與山林為伴,與朝露晨暉為舞,用腳步抒寫青春,用汗水澆灌執著;他二十年如一日從事柞蠶種繭培育、小區試驗試繁、新技術研究與推廣工作,已成長為我市柞蠶種繭培育、技術創新與推廣的行家裡手、高技能人纔。他就是市柞蠶育種場南場保育母種培育(品種保護)管理技術負責人王華龍。
王華龍於2000年成為市柞蠶育種場的一名臨時工,從此與柞蠶結下了不解之緣,他以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中。
『由於柞蠶的種繭培育在我省只能放養一季,配種方案、發蛾的時間、控卵的日期、種卵的消毒日期、收蟻日期等環節眾多,每一個環節、每一個步驟都要把品種、當前及將來的天氣、溫濕度變化、山勢等因素考慮全、考慮細、考慮清,稍有不慎,一年的辛苦、投入、科研計劃,最主要農民的收入可能就要付之東流。』王華龍介紹。
在7月-9月的蠶期時,他每天凌晨二三點鍾在晨露雨水中上山,天黑纔能下山,天天行走在紅星鄉西太村,恆山區柳毛鄉裕豐村、光明村等3000多畝柞蠶育種場南場上。
『柞蠶種繭培育制種時是在7月中旬,王華龍每天工作時間達到18個小時以上,僅在後半夜休息三四個小時,早上5點就起來開始鏡檢工作,一乾就是半個多月,吃住在單位。他克服了天氣高溫悶熱、蛾毛彌漫等困難,工作認真仔細、嚴格把關、精益求精,成為全場鏡檢人員中檢驗速度最快、檢出率最高的技術人員。』市柞蠶育種場場長王華民說。
王華龍自參加工作以來,每年都參與柞蠶育種培育,多次作為省、市柞蠶種繭方面科研項目的主要人員,參與研究的《寒地生態蠶業建設技術推廣應用》獲2013年黑龍江省豐收一等獎;2017年作為在全省率先研究改進了柞蠶微粒子病毒檢驗方法的主創人員,使柞蠶蠶病鏡檢工作效率提高2倍以上,漏檢率下降80%,得到省行業主管部門(省蠶蜂業發展中心)高度認可,在全省推廣,現已推廣到遼寧、吉林柞蠶放養區域,獲2021年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22年作為主創人員參與的《柞蠶制種晾蛾設施及程序創新研究與推廣應用》獲2022年雞西市科技進步一等獎,項目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同時,也被省行業主管部門(省蠶蜂業發展中心)確定為2023年全省推廣項目。他主持研究、改進育種設備和技術有10多項。目前正在研究的柞蠶創新技術有4項,其中《柞蠶收蟻蠶卵承載方式新技術研究》,已經申請國家發明專利,並已備案,外觀專利通過了國家專利局申請,在國家刊物發表專業論文1篇。
王華龍認真履職盡職,充分發揮高技能人纔的職業精神,在宜蠶地區的農村脫貧解困、精准扶貧活動中,真心幫扶、熱心指導,成效顯著。多年來,他指導的育種農戶收入逐年增長,深受廣大蠶農的好評。2022年,指導服務的柞蠶育種農戶平均收入7.51萬元,最高達到13.11萬元。
記者 於敬文 辛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