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抗聯英雄和北大荒獵人群體立傳,展現他們在國難當頭所迸發的奮勇抗爭精神,是黑龍江省著名作家王偉力筆下的一個重要主題。這部於2025年1月由中國言實出版社出版發行的長篇小說《獵人狙擊手》,在傳承他之前的《最後一個老獵人》《女獵手》《兄弟獵手》《新開流人家》《東寧的拳頭》等幾部長篇小說獵人故事元素基礎上,又進行了新的創作挖掘,立意和內涵更加鮮明深遠。
《獵人狙擊手》的核心在於『抗戰』與『家國情懷』。這部作品,不僅呈現了東北抗聯十四年的艱辛歷程,同時也深刻探討了個人與國家、民族命運的關系。小說描寫的是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密山太平村郝家爺們兒幾代獵人,在外敵入侵之際,為保衛家園挺身而出、前赴後繼,與日本侵略者進行各種形式殊死抗爭的故事。主人公郝二鋼從一名獵人成長為殺敵狙擊手,其角色立體而豐滿,完美地詮釋了抗戰英雄的特質。郝二鋼繼承了家族的硬漢性格基因,英勇無畏,堅韌不屈,從為自家血債報仇打鬼子,到團結太平村的獵人積極參加東北抗聯,捨生忘死、勇猛頑強去消滅敵人,尤其是和日本鬼子狙擊手進行殊死對決的過程,展示了中華民族家國情懷的血脈相承。這一人物設定,既充滿文學的塑造力,又符合歷史的真實感。
小說圍繞郝二鋼的身世和成長展開。郝二鋼自幼受家庭獵人生活的熏陶,十六歲時成為出色獵手,他『身材高大,身體強壯、血性剽悍,尤其是在打獵的過程中,練就了一雙金雕一樣銳利的眼睛,是經驗豐富的少年老獵人』。小說一開篇,就寫他一個人追趕一頭野豬和三匹野狼、同它們拼搏的場景。他用獵槍打死了野豬和兩匹狼,與撲向他的第三匹狼殊死搏斗,最後用獵刀刺死了凶惡的野狼。1933年初,日本鬼子佔領密山,80多輛軍車朝密山開進,見到中國人就開槍,殺人放火無惡不作。郝家爺們兒為了保護村民,組成力量,成立獵人小隊,拿起打野狼的獵槍打鬼子,用自己手中的武器復仇。二爺郝青石參加抗聯,成為秘密聯絡員,最後犧牲,這激發了郝二鋼、穆大頭、穆文化、井沿兒等九人的抗戰決心,參加了東北抗聯,成為一名抗聯戰士。他們和鬼子狙擊手多次遭遇,憑借他對山林環境的熟悉以及豐富的狩獵經驗,在森林裡與鬼子狙擊手輾轉周旋、斗智斗勇,同經過特殊訓練的日本鬼子狙擊手展開生死對決,最後取得狙殺勝利。尤其是郝二鋼,在一個人面對七個鬼子狙擊手的生死關頭,以特有的經驗和膽識,將鬼子狙擊手一一狙殺,過程驚心動魄,情節曲折精彩,充分展示了獵人狙擊手郝二鋼血性彪悍、意志堅強、智慧過人的英雄形象。書中所描寫的每一次狙擊過程,都不重復,情節生動真實、緊張激烈,把獵人狙擊手驍勇善戰的壯舉表現得淋漓盡致。
為尊重歷史真實,作家王偉力查閱了大量文字資料,使故事和情節的時代背景與當時的歷史事件、發展脈絡相一致,營造出特定的歷史感。小說中還大量穿插了黑龍江的歷史、民族史、移民史,展現了肅慎民俗和海東青的傳說;尤其對北大荒獨特的獵人生活、東北抗聯史和戰士艱苦卓絕的生活條件,有全方位的展現;還涉及了日本鬼子佔領密山、修築虎頭要塞、掠奪當地煤炭資源、虐待中國礦工、鬼子『731』給水部隊、八女投江等歷史事件,成為那時這一地區硝煙彌漫歲月的全景畫卷。小說對抗聯所處的艱苦環境描寫,更是謳歌了東北抗聯英雄的無畏精神和高尚情操。通過閱讀小說,使讀者知道了什麼是『抗聯密營』:『就是建在密林深處的木房子,有的密營一半建在地上、一半建在地下,有的密營建在地下,有的密營就是個山洞,有的密營甚至就是獵人挖的捕捉大型獵物的陷阱。』小說還真實描述了抗聯戰士如何在艱難困苦的生存方式下堅持抗戰:『密山、雞西一帶沒有太高的山峰,大多是地壟溝一樣的丘陵。山洞更為稀少,加上冬天漫長,暴雪嚴寒,在鬼子的進攻封鎖下,抗聯戰士經常無處藏身,很多戰士被餓死、凍死。冬天,是抗聯最艱苦的時候,凍傷是普遍現象。最關鍵的是無處安身。山裡的密營都被鬼子破壞了,又沒有可以躲避風寒的山洞。老百姓家不敢去,怕老百姓受牽連。』這些真實、具體的典型環境描寫,再現了抗聯這一英雄群體為民族解放事業所表現出的大無畏氣概,讓東北抗聯精神在人們的心目中高大起來。
作品有力量,語言有力度,是這部小說的特色,使這部小說充滿張力,能久久地抓住人心。小說通過生動的場景描寫與充滿個性的人物塑造,刻畫了一個個鮮活人物,與郝二鋼一起長大的玩伴夏雪皎、穆文化、井沿兒等人,還有郝二鋼的父親郝剛、爺爺郝青石、二爺郝紅石等形象,都栩栩如生,令人難忘。這部小說共分二十章和一個開篇,采取單元式的系列手法,每一章都是一個故事,既相對獨立,又和前後緊密相連,這種敘述方式節奏感強,使情節發展起伏得當,通篇又具有嚴謹的遞進關系和完整的人物故事,以不同的敘事視角讓人領會完整的故事內容,從而感受到文字帶來的歷史震撼。
今年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八十周年。《獵人狙擊手》的出版發行對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弘揚抗聯精神具有特殊意義。
(作者:魯學民,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黑龍江省作家協會會員、黑龍江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
(新媒體編輯:劉洋;文章來源:《北方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