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教師們用一堂堂充滿智慧的公開示范課,在184團中學的校園裡播撒下教育創新的種子。他們帶來的不僅是先進的教學理念,更是一場關於教育本真的深度實踐,讓知識的光芒跨越地域,在大漠邊緣綻放出璀璨的教育之花。
一、多維賦能的教育范式革新
(一)美術課堂:當空間透視遇見文化符號
4月3日,陶坡老師的《空間的魅力》將幾何透視原理與漢字文化巧妙融合。學生以『中』字為載體,通過平行透視與成角透視的實踐,在二維平面構建三維空間。小組合作中,學生圍繞『消點運用』『立體構圖』展開思辨,用實物展臺展示的不僅是美術作品,更是邏輯思維與創意表達的雙重呈現。這種將抽象原理轉化為具象創作的教學,讓美術課成為培養空間思維與文化認同的雙重陣地。
(二)體育課堂:花樣跳繩裡的生命律動
6月12日,郝世軒老師的《花樣跳繩》打破傳統體育課的機械訓練模式,將跳繩拆解為『單人花式』『雙人配合』『集體創編』等層次。學生在繩影翻飛中既提昇了協調能力,又通過小組創編規則、設計動作,培養了團隊協作與創新意識。課堂中躍動的身影與歡呼的聲浪,印證了體育教育從『體能訓練』到 『生命教育』的范式昇級。
(三)英語課堂:情境重構中的語法活化
6月12日,李振勇老師以『Corban Festival旅行』為情境軸,串聯一般過去時的語法復習。通過『Where did you go?』的互動問答、『stayed-study』的詞形辨析,將語法知識嵌入真實生活場景。學生在角色扮演與小組對話中,自然突破『語法背誦』的瓶頸,實現從『知識記憶』到 『語言運用』的能力躍遷,展現了語言教學『在用中學』的本質規律。
(四)數學課堂:數據海洋裡的理性之光
6月13日,呂艷老師的《直方圖》教學以『數據處理』為主線,通過『收集數據— 繪制表格— 構建直方圖』的完整鏈條,讓學生親歷統計思維的形成過程。小組合作中,學生用『正字法』劃記數據、討論組距劃分策略,在實踐中理解『頻數分布』的統計意義。這種『做中學』的模式,將抽象的數學概念轉化為可操作的探究活動,培養了學生的數據分析素養。
二、從課堂示范到教研生態重構
援疆教師的示范課如同一顆石子,在184團中學的教研池塘中激起層層漣漪。他們帶來的『小組合作+ 情境教學+ 多元評價』模式,為本校教師提供了可復制的教學模板。課後教研會上,陶坡老師分享的『美術與文化融合』教學策略,郝世軒老師展示的『體育游戲化設計』方案,均被納入學校教研案例庫。更重要的是,這種示范推動了教研生態的轉變——從 『單打獨斗』到 『協同創新』,從『經驗教學』到 『科學施教』,形成了『示范— 研討— 改進— 推廣』的良性循環,帶動了整體教學質量的提昇。
三、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建構
在援疆教師的課堂上,學生不再是知識的『容器』,而是學習的『主人』。美術課上,學生自主選擇透視方法並講解創意;體育課中,小組自編跳繩套路並制定評分標准;英語課裡,學生化身『旅行記者』演繹對話;數學課中,各組爭論『組距劃分』的合理性。這種『任務驅動— 合作探究— 成果展示』的學習模式,讓學生掌握了『提出問題— 分析問題— 解決問題』的完整思維鏈。七年級學生王琳在課後反思中寫道:『原來數學課可以用數據講「故事」,英語課能演「生活劇」,我們不再是背答案,而是找方法。』這種學習方式的轉變,正是教育援疆最珍貴的禮物。
四、跨越山海的教育共生
這場公開示范課活動,本質上是一場跨越地域的教育對話。援疆教師帶來的不僅是教學技巧,更是東部教育的開放理念與創新精神。它讓邊疆學生接觸到與內地同步的教育資源,讓當地教師更新了教學認知,更讓『教育均衡』的理念在大漠深處紮根。當陶坡老師的畫筆勾勒出空間的魅力,當郝世軒老師的跳繩躍動著生命的活力,當李振勇老師的英語課傳來流利的對話,當呂艷老師的課堂充滿數據的思辨,這些場景早已超越了普通課堂的范疇,成為民族團結、文化交融的生動注腳。它證明:教育援疆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心靈的聯結,是用一盞燈點亮另一盞燈的生命敘事。
微光成炬,共赴教育新征程
在184團中學的校園裡,援疆教師的示范課如同一簇簇燭光,照亮了邊疆教育的前行之路。它們既是教學方法的示范,也是教育情懷的傳遞。從美術課的『中』字立體構圖到數學課的數據分析,從體育課的花樣跳繩到英語課的生活情境,這些課堂共同編織出一張教育創新的網絡,讓知識與智慧在184團中學生根發芽。本次活動的意義,終將超越課堂本身,成為推動教育公平、促進文化認同的強大力量,引領184團中學在教育現代化的征程中穩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