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爺爺駕機起義時說,絕不能把炸彈投到同胞頭上。』站在市博物館東北老航校的陳列展區前,開國少將劉善本之孫劉笑鵬的講述中帶著歷史的厚重。從1946年國民黨空軍首位起義飛行員,到東北老航校的建設者,再到新中國空軍發展的奠基人之一,劉善本將軍的人生軌跡,串起了一段新中國空軍從無到有、在戰火中涅槃的壯闊歷史。近日,現任密山市東北老航校研究會副會長的劉笑鵬來到我市參加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活動,通過他的口述,歷史的記憶在展廳的燈光下漸漸清晰,化作『以史為炬』的灼灼光芒。
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空軍飛行員劉善本駕駛B-24轟炸機從成都起飛,卻在中途突然轉向,衝破層層封鎖降落在延安機場——這一行動,讓他成為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駕機起義第一人。『他看到國民黨發動內戰的意圖,堅決拒絕把炸彈投向同胞。』劉笑鵬回憶。起義後的三個月,劉善本在延安接受思想洗禮,同年9月,他與八路軍總部航空隊成員徒步奔赴東北,於1947年1月抵達密山,投身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東北老航校)的建設。彼時的航校條件簡陋到『用馬車拉飛機、在廢墟裡找零件』,但劉善本和戰友們用『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的韌勁,在冰雪中開闢跑道,用木頭模型模擬飛行訓練,硬是為新中國空軍埋下了第一顆種子。
在劉笑鵬的講述中,抗戰時期的璧山空戰是爺爺心中難以磨滅的痛。『1940年重慶璧山空戰,日本零式戰斗機首次參戰,爺爺同屆的兩位同學壯烈殉國。』他說,劉善本曾主動申請改做戰斗機飛行員,卻因訓練中被僚機撞擊重傷而未能如願。但這份『保家衛國』的執念,最終化作了起義的勇氣和建設航校的決心。『東北老航校的精神,是團結奮斗、艱苦創業、勇於獻身、開拓新路。』劉笑鵬指著舊址照片感慨,1946年的密山比1958年王震開拓北大荒時還要艱苦,師生們卻創造了『馬拉飛機』『酒精代替汽油』等奇跡。更重要的是,航校開創了『理論+實踐』的實物教學法,讓零基礎學員在短時間內掌握飛行技術——這種迎難而上的智慧,成為中國空軍發展的精神底色。
『今天中國空軍的戰斗機、運輸機、轟炸機部隊,往上追溯都能找到東北老航校的根。』劉笑鵬的話語中透著自豪。他提到,爺爺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組織了新中國空軍首例夜襲作戰,運用電子對抗和照明轟炸等創新戰法,而這些戰術思維,正源於航校時期"在絕境中求突破"的訓練理念。站在當代視角,劉笑鵬特別強調歷史對當代人的啟示:『抗戰14年勝利不易,現在年輕人要建立民族自信心。』他對比道,幾十年前人們覺得『國外月亮圓』,但如今中國在各個領域已躋身世界前列。『就像老航校在廢墟上建機場,我們這代人也要從歷史中汲取力量,靠奮斗實現自強。』
『希望中國空軍和國防力量越來越強大,不再有百年前的屈辱歷史。』這是劉笑鵬對爺爺未竟之志的呼應,也是所有銘記歷史者的共同心願。從劉善本起義時的民族大義,到東北老航校的薪火相傳,歷史留下的不僅是泛黃的照片和舊物,更是一種在苦難中奮起、在挑戰中創新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