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不暈了,渾身輕快!』70歲的陳先生剛走出手術室,就對著等候的家人露出了笑容。誰能想到,半個多小時前他還在接受腦血管支架手術,而此刻,他已經能自己邁步走回病房——這暖心的一幕,就發生在市中醫醫院神經外科的手術室門口。
陳先生患有高血壓和腦梗死病史,近來頻繁頭暈,檢查發現『左側椎動脈起始部重度狹窄』,顱內供血不足讓他連日常走路都發飄。『傳統手術要從大腿根部的股動脈入路,術後得躺24小時不能動,老人本來就怕折騰,我們也擔心他吃不消。』家屬起初滿是顧慮。
神經外科主任邱成纔帶領團隊評估後,給出了一個更優方案:經橈動脈入路進行支架成形術。手術當天,醫生在陳先生左手腕的遠橈動脈處開了一個微小切口,通過導管將一枚藥物涂層支架精准送達血管狹窄處。隨著支架順利打開,術中造影清晰顯示:狹窄部位完全橕開,顱內血流瞬間恢復通暢。
『從穿刺到結束,全程不到1小時,傷口只有針眼大小。』參與手術的護士說,當醫生告知『手術成功』時,陳先生自己都不敢信,『我還以為得被推著出來,沒想到能走著回病房!』術後第一時間,他就說頭暈感明顯減輕,這讓在場的醫護人員和家屬都松了口氣。
這樣『高效又舒適』的手術,在市中醫醫院早已不是特例。自2022年開展『經橈動脈入路神經介入診療技術』以來,該院神經外科已完成千餘例同類手術。相較於傳統的股動脈入路,橈動脈入路不僅創傷小、恢復快,還能避免患者術後長時間臥床的痛苦,大大降低了並發癥風險,尤其適合老年患者。
這項技術的成熟,背後是團隊日復一日的深耕。2023年4月,《經橈動脈神經介入治療》斬獲雞西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一舉填補了當地在這一領域的技術空白。『從手腕上的「小通道」解決腦子裡的「大問題」,考驗的是精准操作的硬功夫。』邱成纔主任說,團隊從穿刺角度、導管塑形到器械選擇,每一個細節都反復打磨,只為讓患者在安全中收獲更好的治療體驗。
如今,這項技術已廣泛應用於腦動脈瘤、腦血管畸形、血管狹窄等疾病的治療。走進市中醫醫院神經外科,經常能看到術後患者當天就下床活動的場景,他們手腕上貼著小小的敷料,笑著和醫生交流病情,絲毫不見術後的疲憊。
『下一步,我們還要在腦動脈瘤、腦血管畸形等更復雜的介入治療上突破創新。』邱成纔主任的話語裡滿是篤定。在這間手術室裡,每一次精准的穿刺、每一個順利釋放的支架,都是醫護人員用技術守護生命的承諾。而像陳先生這樣術後輕松走回病房的患者,正是市中醫醫院用高超醫術書寫的『生命答卷』——在這裡,先進技術與人文關懷相遇,讓每一次治療都更有溫度,每一次康復都更有力量。
孫偉 記者 孫洪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