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麻山區建國社區,午後陽光透過樹葉灑在便民服務站的窗臺上。85歲的獨居老人白井風坐在椅子上,志願者小沈正為她測量血壓,一旁的社工小謝在本子上仔細記錄著"降壓藥快吃完了"的需求——這是麻山區街道辦建國社區"專業社工+志願服務"融合工作的日常場景。如今,這支由街道辦事處牽頭成立的蒲公英志願服務隊,正像蒲公英的種子一樣,把溫暖播撒到社區每個角落。
"以前測血壓得去醫院,現在孩子們上門來,比親人還周到。"白井風的話道出了社區老人的心聲。去年冬天,社區社工在走訪中發現,高齡獨居老人普遍面臨健康監測難、生活照料缺的問題。為此,蒲公英服務隊量身打造了"鄰家測護""麻利辦"等5個特色項目,像毛細血管般滲透到居民需求的細枝末節裡。
在"義剪相伴"的服務點,理發師志願者王師傅正為老人們修剪頭發。"李大爺喜歡平頭,趙阿姨要留鬢角",他的小本子上記著每位老人的偏好。3個小時裡,剪刀聲伴著笑聲,鏡子裡映出的不僅是清爽的發型,還有老人們眼角的笑意。而在"舊物漂流"站,居民捐贈的60餘件衣物經過消毒整理,正打包送往低保戶家中,一件八成新的羽絨服上,還留著捐贈者手寫的"天冷了,希望能幫到你"的便簽。
"不僅要解決事,更要暖人心。"社區負責人說。針對留守兒童放學後無人看管的問題,"微光引路"志願者每周三下午開設課業輔導,大學生志願者小林還帶著孩子們做手工,5個孩子的作業本上,漸漸多了笑臉貼紙。為了讓服務更專業,社區請來醫護人員培訓急救技能,20餘名志願者在"理論+實戰"中學會了心肺復蘇,居民李大姐感慨:"現在小區裡就有'急救員',住著更踏實。"
截至目前,這支服務隊已累計為居民辦實事50餘件,從幫獨居老人代繳水電費,到為殘障人士開闢辦事綠色通道,24小時響應的"麻利辦"成了社區的"金字招牌"。就像蒲公英的絨毛帶著種子飛向遠方,這些紮根社區的暖心服務,正讓治理的活力在鄰裡間悄悄生長。街道辦事處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我們要讓蒲公英的'種子'播得更廣,讓每個居民都能感受到社區的溫度。"
李鶴 記者 孫洪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