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雞西市委宣傳部主管 手機客戶端 投稿信箱 簡體 | 繁體
加關注 加關注 加關注 新聞客戶端
 
時政新聞 經濟新聞 縣區新聞 基層動態 民生新聞 本地熱點 文化新聞
視頻新聞 新聞時評 娛樂新聞 體育快訊 雞西環保 國際新聞 國內新聞
城市概況 歷史沿革 自然資源 旅游風光 家鄉歌曲 地域文化  雞西地市: 雞東縣 密山市 虎林市 雞冠區 恆山區 城子河區 滴道區 梨樹區 麻山區
  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雞西新聞網  >  熱點關注
 
習近平的文化足跡?從千年三蘇祠感悟文化自信
 簽發時間2023-06-10

  新華社成都6月9日電 題:從千年三蘇祠感悟文化自信

  開欄的話:

  今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時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戰略高度,多次在地方考察時調研當地特色文化和歷史古跡,對中華文化自信自強、中華文明永續發展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6月9日起,新華社開設『習近平的文化足跡』欄目,記錄習近平總書記關心推動文化建設的故事,反映新時代全國各地保護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畫卷,凝聚起新征程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磅礡力量。

  新華社記者

  『一滴水可以見太陽,一個三蘇祠可以看出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們說要堅定文化自信,中國有「三蘇」,這就是一個重要例證。』走進三蘇祠的游客,會首先讀到習近平總書記的這段重要講話。

  2022年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四川省眉山市三蘇祠,了解當地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等情況。

  三蘇祠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三蘇父子』的故居。穿越千年,百畝古祠緣何能夠映照中華文化?先賢智慧怎樣啟迪新時代的哲思?

  觀照古今,答案清晰而堅定。

  今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時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有了這種文化認同,我們怎能不自豪,又怎會不自信

  這段時間,三蘇祠從早上9點開門就是客流滿滿。

  『宦跡渺難尋,只博得三傑一門,前無古,後無今,器識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天心原有屬,任憑他千磨百煉,揚不清,沈不濁,父子兄弟,依然風雨共名山。』這副斑駁的對聯,默默講述著『三蘇父子』濃墨重彩的人生經歷。

  一門三父子位列唐宋八大家,絕無僅有。此地元代改宅為祠,明末毀於兵火,清康熙四年(1665年)在原址上摹擬重建,是蜀中最負盛名的名人祠堂和古典園林。

  『今年以來,至少提前一周纔能預約到講解員,有時候單日僅學生就超過1000名,春節期間更是一天上萬人,團隊講解都約不過來。』三蘇祠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徐麗對三蘇祠的新熱度有著切身感受。

  前廳、饗殿、啟賢堂、來鳳軒……沿著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時的足跡,人們徜徉在三面環水的悠悠古祠中,駐足在意味深長的匾額楹聯前,感嘆著『一門三傑』的曠世纔情,折服於『孝慈仁愛、厚人薄己』的淳厚家風。

  『家風家教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財富,是留給子孫後代最好的遺產。要推動全社會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激勵子孫後代增強家國情懷,努力成長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之纔。』牢記總書記在三蘇祠考察時的囑托,徐麗和同事們對各類古籍進行全面整理,不斷推出面向大眾的展覽、讀物。

  少時曾『游蕩不學』的蘇洵發誓讀透經史並教子成龍。在他和妻子程氏的悉心培育下,蘇軾、蘇轍兄弟二人金榜題名,名震天下。此後,『三蘇父子』以天下為己任,尤其是蘇軾,哪怕命運多舛、歲月磨蝕,依然堅持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文學造詣與人格精神流芳千古。

  『蘇氏一門秉承清廉正直的家風家教,養的是浩然正氣,這就是中華的脊梁。』指著高懸在饗殿裡的那塊『養氣』匾額,眉山本土蘇學專家王晉川為偶遇的游客志願講解。

  習近平總書記在三蘇祠考察時強調,黨員、乾部特別是領導乾部要清白做人、勤儉齊家、乾淨做事、廉潔從政,管好自己和家人,涵養新時代共產黨人的良好家風。

  宦海沈浮,幾經貶黜,蘇軾的一生雖跌宕起伏、懮患不斷,卻從未放棄對生命的歡歌……追溯一代文豪的人生軌跡,人們不禁感慨萬千。

  『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纔,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文化所蘊含的哲理、智慧,多次引用蘇軾等古代賢哲的名言來闡明治國理政的理念。

  『三蘇文化從來沒有過時,東坡精神更是與當代國人同頻共振。』回憶成功舉辦『高山仰止·回望東坡——蘇軾主題文物特展』的經歷,四川博物院副院長謝丹難掩自豪。

  即使受疫情影響,展覽依然創造了開展不到10天觀展人數較2021年同期增長約10倍的紀錄。

  『蘇東坡的一生鮮活地印刻在你我的心中,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到一個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應有的志氣、骨氣、底氣。』

  觀眾的留言熱烈回應著展覽的設計者,也深刻印證著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作出的鮮明宣示——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沈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展覽序廳中的蘇軾原句「守其初心始終不變」,和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不忘初心」遙相輝映,激起廣泛共鳴。我們今天所弘揚的時代價值,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一脈相承、歷久彌新。』謝丹說。

  『堅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沈、更持久的力量』,透過一磚一瓦、一詩一畫,今天的國人更加確信,這片土地上曾經真實存在這樣的人:他們飽經風霜卻從不屈服,歷盡滄桑仍風骨如初。

  『我們是在這塊土地上的文明培育出來的,全黨全民族都要敬仰我們自己的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回憶習近平總書記在三蘇祠的深情寄語,三蘇祠博物館館長陳仲文深有感觸,『總書記的話語喚起了我們深深積淀在民族記憶中的文化認同,有了這種文化認同,我們怎能不自豪,又怎會不自信?』

  有了這種情感紐帶,文化自信就有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治國理政更具堅實可依的承載基因

  從未枯竭的古井旁,人們虔誠地掬起一捧清水,淨手淨心;並蒂丹荔的根木前,樹木長成即歸鄉的未了夙願又令多少人熱淚盈眶……

  『這種心靈感觸正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古尊崇的家國情懷。』眉山市三蘇文化研究院研究室主任、10年來從事三蘇家風研究的劉清泉說,『它從來不是生硬死板的說教,而是藏在祖祖輩輩身體力行的操守中,最終印刻在我們的骨血中,成為一種生命哲學。』

  這種無聲而默契的傳承責任正在被更多的年輕人扛起。四川人民藝術劇院的一群『80後』藝術家,將話劇《蘇東坡》打造成了劇場版、文旅駐場版和文博融合版。

  『一邊是極致要求的藝術性,一邊是大眾喜愛的普及性,在這種碰撞交融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在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制作人鄧瀅說,『有的觀眾追著劇場版的全國巡演看了8遍,他們的認可更增強了我們的文化自信。』

  為了將話劇和旅游深度融合,文旅駐場版《蘇東坡》的運營負責人魏鑫開通了話劇演出與三蘇祠游覽的『文旅直通車』服務,一個曾經少人問津的劇場從此躋身一票難求的網紅打卡地,觀眾的自發宣傳形成了頗具規模的傳播矩陣。

  『小孩看故事,大人看人生。』

  『看一次蘇東坡,為孩子立下一座人生的燈塔』……

  經過輕量化的改編,文旅駐場版《蘇東坡》以單元劇的形式串聯起眾多歷史人物,觀眾邊看劇、邊學習,在社交媒體上掀起評論熱潮,又反過來激發了主創者的靈感。

  『最初我主要是研究臺詞,演到30多場後纔漸漸體會到蘇東坡笑中帶淚的心境,這個過程漫長而又痛苦。我力求抓住更多的細節,讓東坡精神在高度濃縮的2個多小時裡真正走進觀眾的心。』飾演蘇軾的四川人民藝術劇院演員李東昌說。

  『把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好東西傳下去,在這個過程中得到的滿足感就是文化自信。』仍在執著打磨劇場版話劇的副導演唐鍾說,『這就是我們生活在960萬平方公裡土地上的每個人都有的文化自信。』

  把微話劇引入『高山仰止·回望東坡——蘇軾主題文物特展』現場的制作人楊宇說,當你看到穿著漢服的群眾和演員融為一體,就會有一種強烈的歸屬感,這種文化基因就是以蘇東坡為代表的中國人不沈淪、不厭世、不頹廢的一種原動力。

  飽經風霜未曾褪色,光陰流逝更添厚重。在外媒評選的12名『世界千年英雄』中,蘇東坡是唯一入選的中國人。

  『要善於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治國理政的理念和思維,廣泛借鑒世界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閉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國的東西為圭臬』,習近平總書記在三蘇祠考察時的這番話,激發當代學者的思考。

  在梳理、編纂資料和文獻過程中,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副研究員戴路不禁感嘆,國際社會特別是西方世界研究者對三蘇文化倍加青睞,不少當代學者正在通過研究東坡文化,了解東方文明。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提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東坡文化就是一個生動體現。』戴路說,『今後我們要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廣泛汲取中外優秀文化的精華,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此心安處是吾鄉』,蘇東坡的千古名句,道出了多少人心中濃濃的鄉愁,而他的人生故事,又承載著中華民族多麼深厚的家國情懷。

  這種家國情懷被記錄在文字裡,鐫刻在石碑上,成為連接我們的情感紐帶。

  可以是『小軒窗,正梳妝』的夫妻恩愛,可以是『豈是吾兄弟,更是賢友生』的兄友弟恭,可以是『農功各已收,歲事得相佐』的鄉鄰友好,也可以是『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自在灑脫……有了這種情感紐帶,社會風尚就有協商互讓的和諧基礎,文化自信就有取之不竭的根脈源泉,治國理政更具堅實可依的承載基因。

  有了這種薪火相傳,三蘇文化將繼續煥發強大的生命力,浩蕩於時代的洪流

  穿行在三蘇祠,時光仿佛跟隨先人的節奏慢了下來。

  水波瀲灩間,踏入湖心茶坊,眉山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李倩身著素色茶服端坐在案幾前,為慕名前來的民眾公益講授宋代茶道。

  只見她先將茶壓輾成粉末放入茶盞,環盞注水,再將茶末快速攪拌,浮出雪乳般的泡沫,清香伴著微風彌散開來……『一路上遇到許多像自己一樣熱愛茶文化的人,民族自信與文化自信油然而生。』近年來,領辦國家級茶藝技術技能大師工作室的李倩踏上了向世界推廣中國茶文化的道路,就在不久前,她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宣介了自己編撰的《中華茶藝》英文版。

  『在中國,茶葉往往生長在貧瘠的土地上,卻是我們實現脫貧攻堅、走向共同富裕的主要產業之一,當我講到這裡,國際友人都豎起大拇指。』李倩說,這是茶之品格、東坡之品格,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兼濟天下之品格。

  在眉山先後舉辦的五屆眉山東坡文化國際學術高峰論壇上,來自多個國家的專家表示,對三蘇文化的尊崇絕不限於中國人,這飽含東方古韻的獨特風景同樣屬於呼喚多元的世界文明。

  可登大雅之堂,亦可入尋常人家。以東坡故事命名的眉山美食、衍生的動漫產業、打造的旅游景點……先人的生活美學與人生志趣,早已融入街談巷議、化作人間煙火。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廣場上,東坡小學的孩子們跳起獨創的東坡詩詞操,邊誦讀邊放松。教室內,同學們正在展陳最新的剪紙作品,追尋著『學承東坡、道臻至善』的理想。

  『校園的每一面牆壁、每一處文字都傳遞著濃濃的詩情古意,希望我們的學生能像蘇東坡一樣,成為一個仁愛、樂觀、勤奮、博學的人。』眉山市東坡小學校長杜科說。

  『傳統文化只有被大眾認知、參與和傳播,纔能活起來、火起來。』眉山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廣旅局局長王楓說,近年來,各方力量協同推進東坡文化進校園、進社區,迄今已開發出碑廊傳拓技藝體驗、楹聯藝術欣賞、宋代文人四雅『焚香、點茶、掛畫、插花』體驗、東坡竹文化體驗等10門面向成人的研修課程。

  既有距離美,又有親切感,傳統文化激活久遠的文明,點亮心靈的炬火。

  『我們在努力尋找同先賢對話的方式。』眉山歌舞劇院院長袁瀟說,主創團隊歷經近一年的沈浸式創作,推出舞蹈詩劇《東坡》,融合了詩詞文學、繪畫、書法、音樂、戲曲等藝術元素,相信會帶給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覺。

  四川廣播電視臺和眉山市委宣傳部聯合出品的紀錄片《千古風范蘇東坡》在主流媒體熱播後,正在積極向海外輸出版權。

  『蘇軾足跡所至,逐一追隨探訪。他對人間疾苦的深切體悟,對壯麗山河的無比熱愛,都化成今人的一種精神動力。』該紀錄片的制片人張馨月說,『或許掛一漏萬,但我們無比敬仰和虔誠。』

  三蘇祠的門口,一棵古榕樹與兩棵銀杏樹相望成景,仿佛『三蘇父子』偉岸佇立。綠蔭庇護之下,『德耀眉州』的楷模海報,吸引了游人駐足凝視。

  是對過去的守望,亦是對未來的奔赴。

  『要堅持守正創新,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昭示著新的使命擔當。

  有了這種薪火相傳,三蘇文化將繼續煥發強大的生命力,浩蕩於時代的洪流。

來源:新華網
作者: 編輯:聶師奇
 【打印本頁】【關閉窗口】【復制地址
分享到:微博微信微博微博微博空間微博
相關文章  
 本地熱點 更多
· 看圖學習?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內蒙古新篇章
· 讓中華文明瑰寶綻放新光彩
· 習近平的文化足跡?從千年三蘇祠感悟文化自信
· 熱解讀|總書記點贊的產業園事關這篇『大文章』
· 海報 | 習近平心系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
· 第1視點|深情系北疆
· 一見·這場座談會,總書記強調三個『事關』
· 時政微視頻?無古不成今
 娛樂新聞 更多
· 網絡電影《職場流年之 肉食者鄙》開機儀式舉行
· 雞西市舉辦2020年男子籃球錦標賽
· 春節檔影市大戰風雲巨變
· 春節宅家,『追劇大禮單』准備好了
· 送別趙忠祥,不放哀樂放《動物世界》
· 林超賢:拍動作戲追求真實熱血不耍帥
· 《新世界》口碑分化:表演『有質感』,但節奏慢
· 角色過於鬧騰?王寶強:『唐仁』是生活的強者
 圖說雞西  
 
 
 
主管:中共雞西市委宣傳部 主辦:雞西新聞傳媒集團 技術維護:黑龍江東北網絡臺雞西站
違法和不良信息、網絡侵權信息舉報:電話0467-2883103 郵箱jixixinwen@163.com QQ:5259193
通訊地址:黑龍江省 雞西市 雞冠區 電臺路11號?
本網站由雞西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