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稻谷飄香,一幅美麗的鄉村豐收盛景圖,正在田間地頭生動鋪展。梨樹區作為我市重要糧食生產區,堅持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全力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業高質量發展,進一步發揮區域優勢、突出特色、釋放潛力,推動全區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不斷提昇發展質效和競爭力。
君看獲稻時,粒粒脂膏香。
在春天的季節裡播撒下希望的種子,
纔能夠在秋天收獲豐收的喜悅,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梨樹區,
感受豐收的喜悅與幸福。
9月27日,記者在梨樹區猴石村農民侯成富家種植的紅小豆田地裡看到,夫妻倆正忙於收獲,在轟鳴的脫粒機旁,六名農工忙碌著,這邊收割,那邊豆粒飽滿的紅小豆就脫皮而出,豐收的喜悅洋溢在侯成富夫婦的臉上。侯成富一邊裝紅小豆一邊跟記者說:今年共種了400多畝地,苞米100多畝地,大豆100多畝,紅小豆也種了30多畝,今年雨水足,大豐收啊,馬上就開始收錢了,老好了。
沿著村路前行,只見成熟的稻谷一片連一片,黃橙橙,金燦燦,一幅幅美麗的田園畫卷,充滿詩情畫意,豐收的笑容撲面而來。猴石村村委會主任李忠澤一邊走一邊欣喜地介紹說,猴石村有耕地7000多畝,僅種植水稻就1000多畝,猴石村跟林業有聯營,也達4000畝,今年種糧食大豐收了。除此之外,村裡建有一個大型養殖場,養40萬只雞,規模在全省排名第二,還有2個養牛場,共有400多頭牛。他們今年都掙著了。
走進雙勝村山木耳種植基地,大家正在嫻熟的采摘烏黑光潤、質地柔軟、彈性十足的黑木耳,采摘、晾曬、精揀,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我們噴淋澆灌用的水是沒有任何污染的山澗河水,種植過程中不打農藥、沒有添加劑,產出的黑木耳顏色深、營養豐富,口感和形狀都是精品級的。』木耳種植戶張淑珍雖然沒有時間接受記者采訪但還是情不自禁止地向記者介紹起來。
近年來,雙勝村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和氣候等優勢,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著力在投資少、見效快、收益好的種植木耳產業上做文章,因地制宜發展食用菌種植產業,促進山木耳產業大發展、快發展。
據了解,今年梨樹區農作物種植面積為6.72萬畝,旱田面積為6.18萬畝,水田面積為0.54萬畝。其中,大田面積達5.7萬畝,經濟作物面積達1.02萬畝。全區糧食作物產量預計達到5000萬斤以上,將會創下歷史新高。
近年來,梨樹區以綠色產業為總牽動,實施『一村一品』戰略,中心村大力發展果蔬產業,已申請西紅柿、黃瓜、豆角等三個綠色食品標識,寒地櫻桃上市供不應求。雙勝村利用現有廠房,精選深加工,集中力量發展黑木耳產業。前進村水稻面積1524.41畝,是水稻種植大村,開發的『寒谷鄉地』品牌優質大米系列產品,遠銷山東、北京、天津、海南等地,年銷售收入達70萬元,帶動了當地農戶增收。石場村谷物種植合作社發展小米加工產業,種植面積400畝,預計年產12萬斤,生產的『神怡峰』品牌小米得到省內外客戶的歡迎。雞西市雪燈籠沙棘食品有限公司,以公司加合作社形式帶動農民種植沙棘果樹共計2000餘畝,沙棘果品種產量高,可以重復利用黑龍江冬季入冬早,溫度低的特點降低采收成本和儲存成本,有效帶動農民致富增收。
采訪中,梨樹區農業農村局局長李慶茹表示:今年梨樹區認真貫徹落實各項惠農政策,落細落實農業生產措施,堅決打贏農業豐收這場硬仗。在工作中,組織農技人員並請市農技專家深入田間地頭,幫助農民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抓好秋糧中後期田間管理,做好災害防御和病蟲害防治,減輕災害影響,堅決遏制病蟲害暴發流行。同時抓好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確保今年農業取得大豐收。下一步梨樹區將以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為主線,加強一二三產融合,促進全區農業增產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