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軍旅,聚是一團火,他用青春履行保家衛國的抱負;
回地方,散是滿天星,他以歲月積淀,做擁軍路上不負星光的趕路人。
作為曾經服役於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隊的一名戰士,生於1950年的王金光始終以這份經歷為榮耀。1971年退役後,他在工作生活中,秉持著這份榮耀,情系國防和軍隊建設,積極履行擁軍責任,用實際行動傳承著英烈精神,踐行著我們這座城市的雙擁傳統,成為我們身邊的『最美擁軍人』。
上世紀六十年代,王金光在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隊炮兵十一師43團服役,經過英雄所在部隊的淬煉,他對黨、對祖國、對人民、對人民軍隊的熱愛得到了昇華,進一步築牢了大局意識和奉獻意識。離開部隊後,國防和軍隊建設依舊是他生活中最關注的內容,積極履行擁軍義務也成為他之後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
不負韶華,不負榮光,秉持著傳承英雄部隊的信念,復員回鄉後,王金光在雞西市煤礦專用設備廠先後在工會、武裝部、計量科等部門工作,並長期為我市的擁軍優屬工作貢獻力量,先後被授予『先進武裝部長』『雞西市模范退役軍人』『退役軍人志願服務突出貢獻者』『志願服務標兵』等榮譽稱號。
王金光說:『我既然是英雄部隊出來的,就應該是一粒紅色種子,發揮應有作用,把英雄的故事薪火相傳。』2009年,王金光懷著對英雄部隊深厚感情,挖掘英雄精神內涵,賡續紅色血脈火種,爭當英雄部隊傳人。打那時起,他便自掏腰包輾轉各地,收集整理出大量歷史資料。歷經十年不懈努力,相繼主編出版40多萬字的《軍魂——董存瑞部隊炮兵十一師戰友回憶錄》上、下冊;50多萬字的《董存瑞部隊退役軍人風采錄》上、中、下三冊;與戰友徐峰合作完成了140分鍾的《董存瑞部隊炮兵十一師軍史(上下集)》的編輯制作。《軍魂》的出版在軍內外引起強烈關注和反響,董存瑞生前教導員、原總參炮兵部部長、原沈陽軍區炮兵部部長一批老將軍親筆為《軍魂》一書題詞,盛贊《軍魂》是『從特有視覺知曉英雄部隊鮮活而生動的教材』『是培育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四有」軍人的革命法寶。』
王金光重視用董存瑞精神鑄魂育人,積極參與國防和雙擁宣傳教育活動,在培育社會尊崇英雄文化,增強全民愛國主義精神,開展群眾性雙擁文化活動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績。他在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支持下,創立『雞西市退役軍人榮譽室』,成立退役軍人志願者『紅色基因宣講團』,累計舉辦『緬懷紅色歷史、感悟革命精神』報告會等各類活動60多場(次)。
為了深化英雄精神傳承,王金光還根據自己采訪的雞西籍抗美援朝老兵在朝鮮戰場上的戰斗故事,創作了被稱為紅色精品力作的散文詩——《最可愛的人就在我們身邊》,相關節目成為我市『文化擁軍』活動的『保留節目』,累計演出20多場,獲得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王金光說:『每一個軍人都應該做社會公益的奉獻者、志願者,自覺自願用實際行動為社會作出自己的貢獻。』
記者 張昕猛 劉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