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日本人撤走時將礦井廠房設備炸毀,雞西礦區陷入停產狀態。隨著東北遼沈戰役的勝利,東北解放區逐步擴大。東北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對物資的需求和供應,也隨之增大。特別是東北軍事工業生產和軍事物資運輸急需用煤,恢復工業生產急需用煤,同時城市居民生活也急需用煤。但煤礦全部停產,煤炭供應極度缺乏。機關、學校為抵御寒冷的冬季,在燒木柈子取暖。發電廠沒有煤,已停止發電。開往前線運輸軍火的火車靠燒黃豆、燒豆餅艱難的維持。盡快恢復礦區煤炭生產,不僅是軍事和經濟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政治問題。
要全面恢復雞西礦區煤炭生產,首先要解決勞動力嚴重不足的問題。時任東北工礦處處長的劉向三和負責礦區民主改革的中共中央候補委員陳郁共同研究決定,采取多種措施,盡快加以解決,並指派東北工礦處劉宏圻在哈爾濱為雞西礦區招募工人。在1946年初冬、1947年1月、3月共招募三次勞工,然後又從齊齊哈爾、長春、勃利等地為雞西礦區調集了一萬餘名工人。經幾次補充,到1947年末,雞西全礦區職工總數達到了14241人,基本上解決了恢復礦區煤炭生產所需的勞動力。
1946年7月,中共北滿分局書記陳雲帶工作組到恆山礦視察,了解雞西煤礦恢復生產情況,要求盡快恢復生產,支援前線。為解決雞西礦區生產所需物資,更快地恢復煤炭生產,東北工礦處四處協調,把各地的機器、材料、油脂、糧食、布匹及日用品成火車的向雞西礦區運送。
雖然解決了勞力和生產物資問題,但由於各煤礦井下長期失修、被水淹,部分支柱腐朽,致使井下巷道普遍塌陷、頂板冒落,在缺少技術人員、缺少圖紙、缺少材料、缺少設備的情況下,恢復礦井生產依然困難重重。
為了摸清情況,東北工礦處成立調查組,深入恆山、滴道、麻山、城子河礦展開調查。經過多方研究論證,調查組決定發動群眾,調動各種力量,力爭在一兩年之內全部恢復正常生產。
為實現這一目標,東北工礦處以從延安來的老黨員老乾部為主搭建了各礦領導班子,挑選了有大專文化程度的乾部擔任礦長、礦務科長;組織老工人、工程技術人員座談,提合理化建議;組織現場考察,按照坑口設備被毀程度,本著先易後難的原則,確定了逐個恢復井口和復修機械設備的工作方案。
恢復礦井的當務之急,是先清除井下污水和淤泥,使巷道暢通,然後進行頂棚支護和采掘同時並行,邊修復邊生產,使生產和支前兩不誤。經過努力奮斗,到1947年底,四大煤礦都恢復了變電所、機械廠、電氣廠,到1948年末,各礦共修復絞車、卡機、風機、水泵等機械設備448臺。雞西礦區礦井的數量由原來的11個增加到44個,恢復絞車道13300米,恢復平巷21700米,為掘進和生產創造了條件。到1948年末,整個礦區原煤生產平均日產達到6690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