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5月,中國共產黨在東北解放區建立的第一所培養煤礦乾部的學校——東北工人學校在雞西恆山煤礦正式建立。
這所學校是遵照當時擔任東北工業委員會副主任的陳郁同志的指示建立的。學校的建立,不僅對提高煤礦工人的政治思想覺悟,勝利完成礦山民主改革、恢復生產、支援解放戰爭等重大任務起到了積極作用,而且為新中國的煤炭事業發展培養了一批骨乾,當時的東北工人學校成為新中國煤炭乾部的搖籃。
1947年5月9日,東北工人學校在雞西恆山煤礦正式開學。學校的學員都是由雞西礦區各廠礦的領導親自挑選送來的。這些學員都是工人中的優秀分子,主要來自雞西礦區的各廠礦、雞西發電廠、雞西鐵路,外地來的學員有鶴崗煤礦工人和吉林蛟河、遼源等地煤礦工人。
1947年6月,滴道礦學員張正喜,被推選為中國解放區青年代表團代表,出席了在波蘭華沙召開的世界青年代表大會,並在華沙、克拉克夫等地參觀訪問。張正喜回國後,在東北工人學校作了出國訪問的報告,大家為煤礦工人登上國際舞臺而歡欣鼓舞。
東北工人學校從1947年5月在雞西恆山煤礦開辦,到1948年9月離開雞西遷往哈爾濱,有1年半的時間,共辦了14期,為礦區各廠礦和外地培養工人學員1668人。1948年10月,學校遷到哈爾濱改為東北工業部乾部學校,1949年1月,學校又遷到沈陽市鐵西區,1949年年底,學校又遷到北京,改為中央燃料工業部乾部學校,再後改為國家煤炭部乾部學校。
東北工人學校辦到第五期時,遵照陳郁同志的指示,東北工人學校決定,開始進行組建文工團的籌備工作。當時從各廠礦調來一些愛好文藝、會吹拉彈唱的青年工人,又從第六期學員中留下了一些有纔藝的青年工人,兩下合起來有20多人。經過多方面的積極准備,購買了樂器和一些服裝道具,於1947年10月正式成立了東北工人學校文工團。文工團的團員都佩帶『東北工人學校文工團』的證章,成為當時雞西僅有的專業文工團。
文工團成立以後,積極配合當時的礦山民主改革、恢復生產、支援前線等中心任務,演出以內容通俗易懂、形式靈活多樣的秧歌劇、小話劇、說說唱唱等短小精悍的節目為主。經常深入到各廠礦的生產一線為工人們演出,受到廣大工人和家屬們的熱情歡迎。學校文工團於1948年10月隨東北工人學校遷往哈爾濱,以後又到沈陽,成為東北煤礦文工團。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後到了北京,發展成為現在的中國煤礦文工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