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50年代初,雞西礦區連續取得了兩項全國第一,一時間名聲大噪,至今,一些市民仍津津樂道。
1950年7月1日,小恆山豎井正式破土動工。這是新中國第一對自行設計、自行施工的年產60萬噸現代化新型礦井。
雞西礦務局當時都是斜井開拓,對豎井施工沒有經驗。國家燃料工業部煤礦管理總局從淮南礦務局調來兩名工程師和36名有豎井施工經驗的老工人,又從恆山、滴道、麻山、城子河礦選調一些工人,以淮南礦務局的乾部工人為主組成了施工隊伍。
這對豎井從地表到深部煤層共分3個水平,各煤層間以石門相通,采取幾個煤層共開一個運輸道的開拓方式。當時是邊勘探、邊設計、邊施工,期間遇到許多困難,兩次遇到湧水問題,均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予以解決。
小恆山豎井施工采用分段掘砌單行作業法,也就是先由上向下掘進25—40米,然後再自下而上用混凝土磚砌壁。職工大膽創新、勇於探索、共同努力,創造了螺旋砌磚法分組分圈交替打眼法,並改進了工具,改變了勞動組織,不但提高效率,而且保證了工程質量。在試行高距離折圈施工中,每班9人,創下日進11.7米的紀錄。
1953年12月23日,東北煤礦管理局、松江省委發來賀電,祝賀雞西礦務局總機廠制造成功我國第一臺聯合采煤機——頓巴斯一型聯合采煤機。
這臺聯合采煤機最先在麻山礦三井使用,最高月產1.5萬噸,回采工效率10噸/工。第一臺聯合采煤機的問世,使我國煤炭生產有了一個飛躍,不僅大大減輕了礦工的勞動強度,還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也使總機廠實現了由維修廠向制造廠的轉變,成為全國煤炭系統第一個生產采煤機械的企業。
1953年11月,雞西礦務局總機械廠制造的中國第一臺聯合采煤機——頓巴斯一型聯合采煤機被送往北京展覽,成為雞西的驕傲。第一臺聯合采煤機的成功制造,不僅填補了中國采煤機械制造的一項空白,而且還使中國開創了從人力挖煤時代邁入了機械化采煤的新紀元,為全國煤礦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節東北工人學校和工人文工團的誕生
一、東北工人學校
1947年5月,共產黨在東北解放區建立的第一所培養煤礦乾部的學校——東北工人學校在雞西恆山煤礦正式建立。這所學校是避照當時擔任東北工業委員會副主任的陳郁同志的指示建立的,是由陳郁同志的夫人袁溥之親自主持開辦的。這所學校的建立,不僅在當時對提高煤礦工人的政治思想覺悟,勝利完成礦山民主改革和恢復生產支援解放戰爭等重大任務起到了積極作用,而且為新中國的煤炭事業發展培養了一批骨乾,所以當時的東北工人學校就成為新中國煤礦乾部的搖籃,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煤炭戰線上許多同志大都是從東北工人學校出來的。
當時陳郁同志指出;『人民群眾是黨的乾部的源泉,革命的斗爭實踐是培養乾部的場所,對群眾斗爭中湧現出來的優秀分子加以訓練,培養提高,回到群眾中去鍛煉,如此循環往復,就可以造就我們所需要的大批乾部』。袁溥之同志領著兩名乾部,經過短時間的籌備,在恆山煤礦領導和職工的支持下,准備好了辦學所需要的教室、宿捨、食堂、桌凳等,招收了第一期學員,於1947年5月9日,東北工人學校在雞西恆山煤礦正式開學了。
陳郁同志當時任東北工人學校名譽校長,袁溥之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並負責講課,吳華同志和楊治泰同志負責黨支部工作和教學的組織工作。學校建立了學校黨支部,開始由袁溥之同志任支部書記,吳華任組織委員,楊治泰擔任宣傳委員。辦了幾期以後,由楊治泰同志任支部書記,專作黨員的發展工作和支部的日常工作,袁溥之同志任官傳委員,專門負責教學工作。學校的工作人員以後有所增加,陳平中、寇冠、韓國山、叢川源、蔣義先、吳維賢、鄧湧泉等同志都在東北工人學校工作過。
學校的學員都是由雞西礦區各廠礦的領導親自挑選送來的。這些學員都是工人中的優秀分子,是在反漢奸把頭斗爭和恢復生產支援前線的工作中湧現出來的骨乾積極分子。學員主要來自雞西礦區的各廠礦、雞西發電廠、雞西鐵路,外地來的學員有鶴崗各煤礦的礦工人和吉林蛟河、遼源等地煤礦工人。每期的學習時間是一個月左右,學完後回原單位工作。在教學上主要開設政治課、革命史和黨的基本知識、階級教育等課,此外還講解工會知識、安全生產知識,以及勞模先進事跡。
1948年2月,國統區工人運動領導人朱學范在法國巴黎參加世界工聯大會後,回到東北解放區,5月來雞西礦區東北工人學校參觀並向學員們講話,受到學員們的熱烈歡迎。
1947年6月,滴道礦來的學員張正喜,被推選為中國解放區青年代表團代表,在蔣南翔、宋平的領導下,出席了在波蘭華沙召開的世界青年代表大會,並在華沙、克拉克夫等地參觀訪問。張正喜同志回國後,在東北工人學校作了出國訪問的報告,大家為煤礦工人登上國際舞臺而歡欣鼓舞,高呼口號並熱烈鼓掌還扭秧歌,以表示祝賀。
東北工人學校從1947年5月在雞西恆山煤礦開辦,到1948年9月離開雞西遷往哈爾濱,有1年半的時間,共辦了14期,為礦區各廠礦和外地培養工人學員1668人。其中:恆山礦571人,滴道礦296人,城子河礦145人,麻山礦236人,礦區機械所38人,此外還有雞西鐵路、軍工、電業系統的學員和鶴崗、蛟河、遼源等地的煤礦工人學員382人。1948年10月,學校遷到哈爾濱改為東北工業部乾部學校,1949年1月,學校又遷到沈陽市鐵西區,1949年年底,學校又遷到北京,改為中央燃料工業部乾部學校,再後改為國家煤炭部乾部學校。
二、東北工人文工團
東北工人學校辦到第五期時,陳郁同志提出:『煤礦工人在舊社會受壓迫受剝削最深,生活最苦,現在翻身當家作主人。乾勁也很大,但是煤礦在山溝,缺少文化娛樂,工校要成立煤礦文工團,為煤礦工人服務』。遵照陳老的指示:東北工人學校決定,由楊治素同志負責,開始進行組建文工團的籌備工作,從各廠礦調來一些愛好文藝、會吹拉彈唱的青年工人,又從第六期學員中留下了一些青年工人,兩下合起來有20多人。經過多方面的積極准備,購買了樂器和一些服裝道具,然後於1947年10月正式成立了東北工人學校文工團。
工校文工團由楊治泰同志任政治指導員,大家推選韓國山同志為文工團的負責人,並開始組織大家排練節目。到了年底,東北工人學校正式任命陳平中同志為文工團第一任團長。當時的主要演員有徐展、王長厚、關志賢、傅亞東、王永和等。文工團的團員都佩帶『東北工人學校文工團』的證章,成為當時雞西僅有的專業文工團。
文工團成立以後,積極配合當時的礦山民主改革、恢復生產、支援前線等中心任務,以內容通俗易懂、形式靈活多樣的秧歌劇、小話劇、說說唱唱等短小精悍的節目。到各廠礦的生產一線為工人們演出,受到廣大工人和家屬們的熱情歡迎。學校文工團於1948年10月隨東北工人學校遷往哈爾濱,以後又到沈陽,成為東北煤礦文工團,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後到了北京,發展成為現在的中國煤礦文工團。
第三節支持抗美援朝
一、礦區支前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奔向朝鮮戰場,同時全國上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
雞西礦區廣大職工在黨的領導組織下紛紛舉行集會、示威游行,表示堅決擁護中國政府的嚴正聲明和各民主黨派聯合宣言,堅決以實際行動多出煤,出好煤,支援抗美援朝戰爭。全局10月25—28日平均日產高達70000噸,比前2天平均日產提高50%,最高日產達8136噸,四天超產11000噸。1950年10月30日,雞西礦區黨委提出開展反美愛國主義增產節約競賽,號召黨、團員要『發揚不怕困難,不怕犧牲,站在抗美援朝的最前面』。礦區共組織338名宣傳鼓動員,分赴各坑口、車間進行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教育,激發職工的愛國主義熱情,積極參加增產節約競賽,全年超額完成了計劃任務。
1951年1月10日,在深入開展抗美援朝斗爭中,礦區組織開展慰問人民志願軍活動。共發出慰問信600多封,慰問袋475個,捐獻現金1.5億元(東北流通券)。此期間,礦區有1.57萬餘名職工訂立愛國主義勞動競賽公約,8384名職工寫出抗美援朝決心書,5795人報名赴朝參戰。1952年,礦區黨委積極響應毛主席『增加生產,厲行節約,以支持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號召,發動礦區職工貫徹操作規程,實行責任制,保證安全生產,完成或超額完成國家計劃。全礦區各廠礦的工人,積極響應黨委和工會的號召,掀起了創造新紀錄運動的新高潮,新的效率,新的成績,各個方面的紀錄不斷湧現出來。
1951年6月16日,礦區總工會根據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捐獻飛機、大炮的號召,向全局職工發出捐獻1架『雞西礦工號』戰斗機的號召。號召發出後,各礦廠熱烈響應,積極投入獻工獻時、搞發明創造活動。其中采掘一線職工多出煤、多掘進折合價值11億元(舊人民幣,下同),井口(車間)提出發明、創造項目15件,改進勞動組織、安全生產和技術管理41件,創造價值17.5億元。如滴道洗煤廠改進水洗機煤斗子,減少2號煤流失,每月增收1.4億元,節約機械、人工費用2.6億元。同時,礦區有6200多名職工家屬、3000多名學生主動捐獻現金、手鐲、耳環、頭釵等金銀首飾。恆山礦一位1926年參加革命的李文欽捐獻銀圓18塊、84萬元。全年全局實現了捐獻1架飛機的目標,並超額完成了東北局交給礦區增產節約指標折合糧食11.4萬噸的任務。
二、軍工支前
1950年10月,全國軍事工業部門進入了緊急戰備生產動員,這時的二三軍工廠已進入了戰時戰備生產狀態。為支援抗美援朝戰爭,需要大批量生產六0迫擊炮彈,同時又接受試制和生產訊號彈十五萬發的戰備緊急任務。為支援人民志原軍在朝鮮戰場作戰,二三廠廣大乾部和工人晝夜突擊完成戰備生產任務。到1950年底,六O迫擊炮彈生產完成年計劃114%,產量比上年增長一倍;訊號彈經過一個多月的試制和試驗,投入大批量生產,在短短時間內,超額完成戰備生產任務,完成153,582發,為計劃的102%。同時還完成了為兄弟單位協作配套任務,其中有六○彈殼、六○迫擊炮彈引信、獵槍式六○彈發射管,供給兄弟廠完成戰備任務。
1951年9月,東北兵工局下達生產蘇式76.2野炮榴彈底火的試制任務,並決定將原來生產的六○彈和各種專用設備及部分人員移交給六七二廠組織生產。1951年共生產六○彈 1401342發,比1950年超產39.526,同時還生產訊號彈底座火臺、底火帽、底火裝共1022400發套,供兄弟廠裝配成彈。這一年生產的彈藥,大部分發往朝鮮戰場,在戰場上發揮巨大作用。
自1948年二季度開始生產的六O彈,連續四年,共產出3489959發。生產的這些彈藥源源不斷地支援了解放爭中我軍的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和抗美援朝戰爭。1952年6月,試制蘇式76.2榴彈底火成功。7月12日,五七二廠關於蘇式底火試制成功,特向中央兵工總局東北兵工局寫出了報告。8月20日,東北兵工局關於76.2底火試制成功給五七二廠發了賀信,並獎給工廠獎金一億元(東北幣)。
三、電力支前
1950年11月6日,中華全國總工會向全國工人發出了『全國工人階級開展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運動,支援志願軍在朝鮮的斗爭』的號召。為支援抗美援朝,雞西發電廠領導深入基層進行廣泛的宣傳。工會利用黑板報、大字標語、廣播等宣傳形式,大張旗鼓地進行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教育。同時組織職工排練短小文藝節目進行宣傳,激發廣大職工群眾熱愛祖國、保衛祖國的愛國主義激情和國際主義熱忱,及時組織召開了青年座談會、時事宣講會、講演會等,對青年進行抗美援朝意義的教育。汽車隊司機耿文英,在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的感召下,帶著發電廠全體職工的重托,勇敢的奔赴朝鮮前線,被分配到野戰汽車十三團服務。
1951年8月,雞西電業局發出了訂立愛國公約的要求。廣大電廠職工積極響應。通過多次召開動員會、討論會,使大家充分認識到了制訂愛國公約的重大意義,都重新制定了愛國公約,重新訂立的愛國公約不但結合了愛國增產節約,鎮壓反革命等當前政治內容,並有貫徹執行愛國公約的辦法等。通過廣泛地宣傳和訂立愛國公約,提高了廣大職工的思想政治覺悟,調動了廣大職工生產積極性,全廠職工投入到生產大競賽中來。工人在工作中不計報酬,不計時間,每月獻一天工,工作中節約每一公斤鐵、一克煤,全廠227名職工捐獻金額達31.421千元,超過預定捐獻額的1.5倍,受到了省市政府的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