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在梨樹區穆棱社區,灰磚牆與俄式木刻楞建築相映成趣,礦車、絞車等煤礦老設備在陽光下泛著時光的光澤。這座始建於新中國成立前的『穆棱煤礦』,如今已從閉礦的沈寂中蘇醒,變身為梨樹區工業遺產博物館,從昔日的『烏金滾滾』到今天的『游人如織』,它正書寫著屬於自己的『新生故事』。
穆棱煤礦的歷史可追溯至1924年,作為雞西煤炭工業的『開山元老』,這裡誕生了雞西第一座現代化立井。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它曾創下年產百萬噸的輝煌業績。『當時井口24小時不停轉,運煤的火車排著隊裝運,咱們礦工住的俄式宿捨,在整個東北都是數一數二的。』78歲的老礦工王德順撫摸著牆上的老照片,難掩激動之情。
在雞西第一黨支部舊址的展櫃上,泛黃的工作日記靜靜陳列,記錄著我國工業泰斗孫越崎在穆棱礦做出的巨大貢獻以及治礦理念;20多棟俄式民居保留著壁爐等特色,成為研究近代工業建築的活標本。『我們2018年啟動修繕時,保留了32棟工業遺跡,現已成功申請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就是要讓後人記得這片土地的奮斗史。』梨樹區文化體育和旅游局文博工作負責人安樹悅介紹道。
『以前總擔心礦上的這些老設備會被拆了、忘了,現在好了,它們成了「寶貝」。看著這麼多人來參觀學習、受教育,比當年多出幾萬噸煤還讓人高興。』原穆棱煤礦退休老礦工姬廣忠的話語道出了許多老礦工的心聲。
據梨樹區博物館負責人介紹,現在,每天參觀者絡繹不絕,不僅有本地及本省的游客,更有不少來自全國各地的訪客。『沒想到梨樹還有這麼多的煤礦工業遺產,穆棱煤礦的發展史裡藏著這麼多文化交融的故事,尤其我自己也是學采礦工程專業的,這趟旅游值了!』在孫越崎舊居旁,來自湖南的游客陳文感慨道。
從烏黑的煤層到斑斕的文旅地標,『穆棱煤礦』從建礦到閉礦的蛻變,正是中國老工業遺產活化利用的生動縮影。這些承載著革命奮斗精神的老建築、老設備,正以嶄新的姿態,向人們講述著不朽的時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