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龍江省密山市西南3公裡處,坐落著一個承載著紅色記憶、又煥發著時代活力的村莊——連珠山鎮新發村。這裡不僅是國家一類革命老區,更是一個通過產業振興、生態優化、人纔回歸實現華麗轉身的鄉村振興典范。從革命年代的三次無私奉獻,到新時代發展的三重蝶變,新發村用奮斗與擔當,書寫了一部老區振興的生動篇章。
三次奉獻 紅色血脈鑄就擔當
新發村的歷史與共和國的誕生緊密相連。1946年密山解放後不久,新發村正式成立,並迅速建立了村領導班子與農民會,開啟了組織化發展的新篇章。1947年,新發村率先響應黨的號召,辦起了全區合作社;同年,為支援前線反攻,東北軍區軍工部在村裡設立軍工一廠,村民三次搬遷,為國家軍工建設做出無私貢獻。1954年,村民又將300畝土地無償支援給四七五廠發展軍工事業。進入新世紀,隨著密山經濟開發區建設,村裡再一次為全市經濟發展奉獻土地,展現了革命老區無怨無悔的擔當與胸懷。
產業蝶變 集體經濟激活振興動能
曾幾何時,新發村的集體經濟收入不足8萬元,年輕勞動力大多外出務工,留守現象嚴重。2012年以來,村『兩委』班子以『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為首要任務,盤活資產、招商引資,帶領村民闖出了一條產業促振興的新路子。
近年來,借助『金雞歸巢』計劃,新發村盤活閑置資產,引進迦寶新能源、源達生物科技等企業,將秸稈、稻殼變廢為寶,既壯大了集體經濟,又帶動村民就業。同時,圍繞『種植業是主導產業』的定位,新發村通過旱改水擴大水稻面積至2600餘畝,發展優質稻生產;成立水田、蔬菜等專業合作社,帶動農民庭院經濟年創收40餘萬元;組建建築工程隊,承攬農田水利與道路建設;利用密山經濟開發區的區位優勢,組織閑散勞動力到企業務工,實現季節性就業增收。從『輸血』奉獻到『造血』致富,新發村完成了產業蝶變,讓革命老區土地煥發出新的生機。
生態宜居 人纔回流賦能未來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新發村深知,只有環境美、設施優,纔能留住人、吸引人。在致富的同時,把改善人居環境作為『金字招牌』。短短幾年間,新發村投資600餘萬元完善基礎設施,修建硬質路面19萬平方米、綠化帶7000米,安裝路燈90盞,建設村級活動場所與休閑廣場,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分布式能源供暖、室內衛生間改造、免費飲用水、垃圾清運體系完善等一系列惠民舉措,讓村民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這一切不僅提昇了村民的幸福感,更吸引了外出農戶與青壯年返鄉創業,20餘戶外出農戶、12名創業青年陸續返鄉,曾經的『空心村』重新熱鬧起來。生態蝶變與人纔回歸,讓新發村的振興之路越走越寬。
傳承精神 紅色基因與時代發展的深度融合
從『三次奉獻』到『三重蝶變』,新發村始終保持著『敢為人先、甘於奉獻』的老區品格,同時又緊跟時代步伐,以產業振興、生態優化、人纔回歸為抓手,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鄉村振興路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老區精神的時代價值。
如今,站在鄉村振興的新起點上,新發村正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鄉村振興的重要指示為指引,堅持黨建引領、產業驅動、生態宜居並舉,努力把新發村建設成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於一體的現代化新農村。新發村的故事證明:革命老區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實踐者與領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