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五谷飄香。走進密山市域內的八五一一農場,處處洋溢著繁忙與收獲的氣息。連日來,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一輛輛青貯收割機在田間來回穿梭,玉米青貯被精准切割、粉碎、裝車;緊隨其後的深松整地機翻開沃土,將秸稈深埋,為來年的豐收播下希望。青貯收獲與深松整地『齊步走』,拉開了密山農牧融合發展的秋季序幕。
科學統籌保障奶牛『口糧』
在八五一一農場,青貯玉米不僅是一片片金黃的莊稼,更是奶牛過冬的『口糧』。為了實現『好糧養好牛』,農場堅持『以養帶種、以種促養、種養結合』的模式,每年將35萬噸糞肥還田,覆蓋耕地6萬餘畝。這一循環利用方式,有效提昇了土壤肥力,保證了青貯玉米的產量和品質。
在寒疆奶牛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田地裡,機務班班長呂文利一邊調度車輛,一邊忙著指揮作業。『我們牧場共有1.6萬多畝土地,已經連續收獲兩三天了,預計十天左右能完成。收割機有5臺,運輸車輛40多臺。收獲結束後,我們會立即進行深松和平翻作業,把秸稈埋進土裡,養地護土,為明年的播種做好准備。』呂文利說。
精細作業提昇青貯品質
走進寒疆牧業萬頭牧場的青貯窖現場,更是另一番壯觀景象。十餘臺鏟車在如山的青貯堆上來回碾壓,工作人員全程把控青貯的切割高度與粉碎程度,確保每一粒籽粒都被破碎成三到四瓣,以便充分發酵。
『我們計劃收貯青貯2.3萬畝,預計8萬噸,目前已完成40%,收儲量超過2.7萬噸。到今晚,很可能突破3.5萬噸。』合作社總經理張偉介紹,『青貯要經過60到90天的厭氧發酵,等儲存完成後,就是2026年奶牛的口糧了。』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座青貯窖全長144米,寬55.4米,比一個標准足球場還大800平方米。窖體高1.9米,今年最高儲存高度可達5.8米,單窖儲量至少3萬噸。這些數字背後,承載的是密山畜牧業穩步發展的底氣。
糧改飼優結構深松整地養地力
『糧改飼』是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今年,八五一一農場根據奶牛養殖需求,合理確定青貯玉米種植面積,共計5.8萬畝,預計可窖儲青貯18萬噸,基本能滿足轄區內2.65萬頭奶牛一年的飼料需求。
與此同時,深松整地也在同步推進。農場調配大馬力深松機械,按照『深耕35厘米以上、打破犁底層』的標准,對土地進行深耕作業,既改善了土壤結構,又為來年的高產奠定了基礎。
農藝師告訴記者,深松不僅能促進土壤通氣性和保水性,還能將秸稈深埋土中,加快有機質分解,提昇耕地綜合生產能力。這項作業看似不起眼,卻是保障糧食與飼料生產長期穩定的關鍵。
種養循環推動綠色發展
近年來,密山市緊緊抓住『畜牧業與種植業深度融合』的發展方向,不斷探索『農牧結合、種養循環』的模式。通過糞肥還田、秸稈還田,不僅解決了畜牧養殖過程中糞污處理難題,也有效改善了耕地質量,實現了綠色發展和生態效益雙贏。
『好糧養好牛,好牛產好奶。』在八五一一農場,青貯飼料從田間到青貯窖,再到牧場飼喂,形成了完整的生產鏈條。這種模式不僅保障了奶牛的營養供給,也提昇了奶源的品質和穩定性,為消費者的餐桌提供源源不斷的健康乳品。
奮進新征程奏響秋收曲
秋收,不僅是一季的收獲,更是全年農業生產的收官與下一年豐收的開篇。在八五一一農場,青貯收獲與深松整地齊頭並進,不僅展現了密山農業的現代化水平,也體現了北大荒集團『為祖國獻好糧』的堅定承諾。
站在田間,望著收獲的青貯堆積如山,農民的笑容洋溢在臉上。機器轟鳴聲中,傳遞的不只是豐收的喜悅,更是密山市推動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堅定步伐。
金秋的密山大地,正用汗水與智慧書寫著一曲新時代的豐收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