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他努力創新,發展綠色農業,成立合作社,打造農產品品牌,帶領大家走上集體致富之路。他就是雞東縣古城水稻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多次榮獲市級勞模、市級農民科技創高產競賽水稻種植大王等榮譽稱號的彭學臣。
彭學臣居住在雞東縣向陽鎮古城村,他家所在屯有耕地1800畝,其中水田500畝、旱田1300畝。因受氣候影響,旱田與水田相比收成收入相差懸殊。彭學臣決定不懼風險,旱田種不了就種水田,闖出一條增產增收的新路。村民聽說要旱改水都以為是玩笑,沒有水怎麼種水稻?彭學臣就自己投資打機井,采用柴油機作為水泵抽水種水田。村裡的土地低窪,地下水充足,他共打了四眼機井,當年種植水稻100多畝並獲得大豐收。在他的成功示范和積極引領幫助下,只用二三年的時間,全屯農民都把旱田改成了水田,成為全鎮的純水田屯,一畝水田比一畝旱田多收益五六百元,社員的收入大幅增加。為了可持續發展,他決定成立合作社打造品牌農產品,帶領村民闖市場,走集體致富之路。
彭學臣創辦合作社的宗旨是民辦、民管、民受益。在農業、工商和質監部門的協助支持下,2009年3月,雞東縣古城水稻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
作為法人代表,彭學臣感到身上的擔子更重了。他知道要把合作社辦好,首先是提高合作社社員的綜合素質,他多次組織社員參加各類培訓班。2013年至2016年期間,組織社員三次參加雞東縣舉辦的農業技術培訓,組織50人參加縣農廣校舉辦的陽光工程職業技能培訓班,農廣校還為古城水稻專業合作社開辦了一期專場培訓。通過學習,讓學員開闊眼界,增長了豐富的科技知識。彭學臣在提高社員技能的同時,更注重合作社管理。他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民』的生產經營模式,按照綠色食品生產要求進行『十統一』管理(即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品牌、統一技術、統一品種、統一育苗、統一種植、統一生產、統一加工、統一銷售)。合作社有水稻基地面積10000畝,年產水稻1100萬斤。近幾年,合作社在省、市農業專家的精心指導下,采用隔寒增溫超早育苗新技術,延長水稻生育期,進一步提高了水稻品質,並嚴守綠色食品生產標准,嚴格技術操作規程,生產出優質的綠色食品。合作社在2009年6月申請注冊了『叡珠牌』優質綠色大米商標。經過省級達標檢測,大米達到綠色食品標准,2017年和2020年獲得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頒發的『綠色食品A級產品』生產認證書。
一位遠方的親屬來他家做客,品嘗大米飯後說:『從來沒吃過口感這麼好的大米。』親屬的話點醒了他,為什麼不把這麼好吃的大米推銷出去,賣出更好的價格呢?經有關部門對古城村土壤檢測,土地屬於黑油沙土壤,各種微量元素十分豐富。手裡有了好產品,一定要賣出好價格。怎樣纔能走向市場呢?『要讓農民年年都有穩定的收入,必須發展訂單種植,有穩定的訂單客戶。』彭學臣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一年裡,他有一半的時間在外面跑市場,參加省、市、縣組織的各種綠色食品展銷會,在各中小城市開直銷商店銷售或委托各地零售商銷售,通過各種渠道打開市場。近幾年,古城水稻專業合作社的訂單種植畝數由幾百畝發展到10000多畝。在彭學臣帶領下,不僅把家鄉的大米推向全國,也使家鄉的農民走上了增收致富之路。
記者 王茹